一流产品外销,二流产品内销是中国的悲哀,同时,这也是中国的“顽疾”,在短期内仍无法得到有效改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阶层分化导致消费分层:中国社会可以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上层社会,中层社会,下层社会。上层社会或者中上层社会的这部分人,他们掌握着绝对优势,有能力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因此对产品的要求更高,而中国的高端制造水平比较低下,无法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即使有能力生产出高端产品,但是这些产品未必能获得上层消费者的认可,无法占据国内高端市场。对于有能力制造高端产品的商家而言,他们也需要赚钱,怎么办?既然在国内没有市场,那就只能向外拓展市场,从而保证商家有利可图。对于上层消费者来说,既想追求高品质生活,但是又不想买国内的高端产品,怎么办?那就从国外买吧。然而,中上层人士只是少数人,中国目前大多数人都属于社会中下层人士,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对质量有要求,但是要求并不是太高,只要能满足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即可,因此,二流产品的市场空间很大。所以,消费分层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
2.中国保护性政策导致制造能力低下: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意味着中国的国门大开,机遇与挑战并存。但由于当时,中国的市场经济基础薄弱,制造水平低下,竞争能力不,政府为了应对挑战,不惜降低中国制造业的门槛,质量标准较低。长期坚持低标准的门槛导致大部分企业不愿意进行技术革新,生产水平停滞不前。得力于巨大的人口红利,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但是数量不等于质量,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立了高标准质量体系,因此,中国大多数企业生产的产品经常给人廉价、低质的感觉,实际上也是如此,最终无法打入国外市场,只能内销,或者销往落后地区;国外制造的产品或者销售的产品则给人高质量的感觉。所以产品质量的差异化感知也促成了这一现象。同时,在这里驳斥那些所谓“崇洋媚外”的说法,民族情结是绝大部分国人都有的,我也相信绝大部分人想买国产货或者在国内购买,只是生产商多多少少让消费者失望了。
3.建立品牌成本之高,周期之长:品牌建立是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基础,也是最困难的部分。从产品生产出来到被消费者认可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周期太长,投入太高。有投入就意味着有风险,并且无法在短期内回收成本,所以借壳上市的企业比比皆是,造成了中国品牌匮乏的局面,或者品牌高不成,低不就。质量过关的就向国外销售,质量达不到国外标准的就内销。像奔驰,宝马,耐克等著名品牌都经历了百年的沉淀,这对当下中国大部分企业来说,很难坚持下去,这也是它们能够占据国际高端市场的原因所在。但是也有像格力,吉利等让人国人骄傲的企业。
4.国际国内质量标准不统一:由于国内质量标准较低,生产的产品符合国内标准,但不一定符合国外的标准;而国外质量标准较高,在国外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在国内却成了高端产品,这经常导致产品召回双重标准事件,比如三星note7手机爆炸事件,全球召回,却排除中国;大众尾气排放有害物超事件,再一次将中国排除在外等等,这样的事件太多太多。这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中国近年在大力提倡制造业转型升级,从长期来看,这是大势所趋,从短期来看,大多数企业的盈利空间将被压缩,但是只要渡过这一关,中国的制造业水平将得到质的提升,这一局面也能得到有效改善。
这一现象短期内无法解决,但是我相信随着中国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在国内购买国产一流产品并不遥远,同时也希望中国企业的服务能力更上一层楼。
“一流产品外销,二流产品内销”这种说法早在2011年左右就存在了。再提这个问题,未免有点炒冷饭的嫌疑。把最新的文章和11年的文章对比一下,发现两者内容确实不同,表达的观点却都是一样的。因为看惯了那些把几年前甚至十年前的文章拿出来鞭尸的做法,对这些早已见怪不怪。
“一流产品外销,二流产品内销”这种做法确实是存在的,并且是长期存在的。在中国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出口是提升经济的主要手段。由于内需不足,上世纪90年代邓公在视察中“首次阐明了关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将为巩固改革开放事业协调、协助、协力的发展模式”,“首次以理论的形式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上关于面向国外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纲领。”
出口,不是你想出口,就能随便出口的。会面临很多的贸易壁垒,中国要想打入别人已经建好的国际贸易圈子尤其不易。其他的壁垒我们就不多说了,就说一下质量问题。很多时候,中国的产品和国外的产品标准是不同的,为了维护本国的产品及产业发展,国外进口产品的质量一般会设置比较高位。像之前台湾大热的“美牛”事件,相信美国人也不是不吃“美牛”的,那美牛之前为什么进不了台湾市场?一个是因为质量标准不同,因为美牛含有瘦肉精莱克多巴胺;一个是因为美牛进入台湾市场,会对本地的养殖业造成冲击。当然,中国是禁止进口美牛的。
所以,想要出口一件产品,必须要达到国际标准,而我国没有制定国际标准的权力,只能按照外国的标准来做。这就造成了销往国外的产品标准高于国内市场。还是以美牛为例,难道美国人不吃美牛吗?他们吃瘦肉精不怕吗?从这个角度看,“一流产品外销,二流产品内销”不是中国独有的。美牛的出口,也只能靠利益交换才得以出口。日韩是进口美牛的,不过标准比较严格。
为什么这个说法之前没有,到了2011年才会有人提出来呢?我们从大的经济环境来看下。
出口对于我国国力的提升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比如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之前出口占的比重比较高。2008年,我国货物出口占GDP的比重为37%。到了2009年,这一数字下降为24.5%,但美国为7.3%。09年的GDP增速为8.7%,出口的下滑并没有使GDP增速减慢,投资和消费弥补了出口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我国有可能在出口下滑的去试下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加2701元,增长14.1%。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4%。”居民收入的提高,导致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关注生活品质,人们发现原来自己用的比国际上差一等。这就让国人心理不大平衡了。“我都富起来了,还给我用这个?”其实,大量的海涛的出现,差不多也是对于国外产品质量的迷信。当然,外国货有些质量还不错的。我们必须看到差距。
在10年还出现一个有趣的说法:“日本把一流产品留给自己,二流产品出口欧美,三流产品出口中国”。这种说法的提出是早于“我国一流产品外销,二流产品内销”这种说法的。鉴于句式相同,对比明显,这就让我觉得其中有不为人知的PY交易。
一直存在“一流产品外销,二流产品内销”的现象,其实主要是国内外的管理差异所致。
看见这个题目脑袋里首先蹦出一个词——“创汇”。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外汇少得可怜,1978年的时候,只有1.67亿美元。而国家这么大,需要用外汇的地方很多,于是国家就号召企业(当时只有国有企业才有权出口)千方百计的出口创汇,简称“创汇”。而企业为了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挑选最好的产品出口换汇,剩下的就只有内销,这就是“一流产品外销,二流产品内销”的由来。
“一流产品外销,二流产品内销”现象的出现,与其说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实是自己的生产水平及工艺水平不恒定,产品等级的跨度起伏太大。而在国外能够成交的等级虽然多,但由于运输成本的高昂,等级太次的如果硬要外销的话,亏得太多,还不如内销划算。
“一流产品外销,二流产品内销”的习惯一直持续了近二十年,我国的外汇储备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至1996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习惯性的思维和国人喜欢对外展示光鲜亮丽一面的传统,使“一流产品外销,二流产品内销”的惯性持续。
国内外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差异,也是“一流产品外销,二流产品内销”的又一方面因素。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很高,一旦达不到标准,不是要求召回就是巨额的罚款,还外加列入“黑名单”进行制裁。而国内的管理相对宽松,简单少量罚款是处罚的常态。要不然,我国的外汇储备都多得用不完了(2013年已高达3.8万亿美元)的情况下,“一流产品外销,二流产品内销”依然存在的现象就很难解释了。
关于一流产品外销,二流产品内销,我觉得和居民消费水平习惯和相应的产品规章制度有关。
从居民消费水平来说,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有的大幅度的提高,不过,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从消费理念上来说,年轻人可能是逐渐追求好的商品,老一辈人还是在乎的性价比,甚至还在能用就行的观念上。当然,这不是说国内的观念有问题,而是,我们在脱贫致富的发展道路上。
消费观念的差距使得,国内一流的产品,很多消费者承担不起价格的压力,他们宁愿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实用性更好的二流产品,一流产品毫无疑问,不论是外在做工,内在技术,产品标准等等方面都是优质的,这就要求企业更多的产品技术支撑和产品严格工艺流程,这也导致相应的成本提高了,所以价格毫无疑问也提高了,在相应的价格下,企业需要市场来消化,国内的市场满足不了,当然需要走出去,让好的产品既能推广又能给企业赚钱。
从规章制度来说,很多时候,国内的某些行业标准能够达到国际的标准,但是欧美一些标准远远严格于国际标准,而且,国外的某些国家对于质量不达标,商品不合格的惩罚力度极大,这就导致了很多国外企业在生产一流产品的同时出现一些二流的工艺和商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