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农村的村头巷口,经常有拉着平板车的老爷子,嘭嘭嘭嘭几声巨响就知道是爆米花的,我和爸爸妈妈在家就准备着玉米粒,只见妈妈一手拿着铁盆,一手提装着玉米粒很大的袋子,去找爆米花的村头以及时常出现在巷口的老大爷,儿时的记忆就看见老大爷把玉米粒装的一个黑黑的铁桶里,放到火里不停的用手摇滚转圈,过一会就听嘭的一声巨响,声音很大,有点怕的感觉,可是一想到吃香香的爆米花就不怎么怕了,感觉那时候的爆米花特别香,特好吃。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用爆米花的机器爆的(也就是段子里的粮食放大器),把米倒入一个象花瓶状的一个锌做的容器里,再把特制的盖子锁严,然后放在特制的架子上,架子下面放个火炉,刚好在容器肚子的位置,机器要不停的转动以免容器里的米烧焦了,在容器的后方,也就是手把的位置装有压力表,随着容器的温度不断上升,压力表到了一定压力后,就要迅速的用一只麻袋把容器的口子包住,用特殊的手法把容器打开,嘭的一声香喷喷的爆米花出锅了。
把玉米粒或者大米粒约三市斤左右,装在一个严密容器的机器里(也就是爆米花机)旋转,爆米花机下面有一个火炉子,在里面添加煤或者柴火,炉子旁边有一个孔,孔里连着一节空钢管,这头连着一个风箱(以前用风箱现在用风鼓),使爆米花机加热到一定的热度,爆米花机一头装有一个气压表,当气压表达到指定的数时,把爆米花机架在一个橙子上,朝一个长桶形(装爆米花的长带子)里一放,只听‘蹦’的一声,爆米花就形成了。
根据我们家的风俗习惯才会做爆米花的,那就是每年农历的惊蛰日才会做爆米花的,小时候记得只有两种,一种是玉米的,另一种是糯米稻谷的,不过两种做法都一样。锅里放少许油加热,把玉米或糯米稻谷抓一把放入锅内,经过高温后马上就出爆米了, 爆出来的爆米花白白的扭曲着象虫子一样,预示着今年的虫子都变成爆米花出来了,粮食大丰收。
用糯米蒸熟,把蒸熟的糯米饭倒入簸箕里面,然后把糯米饭团在一起,浇上茶油,等放凉后晚上放到露天的地方冻,冻三个晚上后把饭团搓开,白天有太阳时拿出来晒,晒成米后就可以收起来,锅里面把干净油烧至7成热,抓一把米放至油里面炸,5秒钟左右就成爆米了,真是香脆可口啊。
有了爆玉米花的土机器,比大铁锅先进,爆花率高,而且不挑品种。把玉米粒放进铁制的机器,锅底下同样用点燃的干柴加热,定时,手动摇转机器,时间到把机器对准事先准备好的盛玉米花的袋子,打开机器,香喷喷的玉米花就会全部飞进袋子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