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云散开会下雨”这是一般农民的说法。这里所说的“散开”,并不是“分散崩解”的意思,如果指“分散崩解”,不但不会下雨,而且连云块本身也将解体消失。
那么,这里所说的“乌云散开”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有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指乌云发展,一般在夏季午后,云体因空气的强烈对流而膨大起来,云顶也猛烈向上发展形成具有蚕丝般光泽的砧状云,这种庞大浓厚的云体名叫积雨云,常有雷雨或阵雨下降;另一种意思是指积雨云在远处时,云的翻腾看不出来,看到的只是一个整体云,一旦乌云移近,云内翻腾细节能看清了,而云的整体反而看不到了,好象云是散开了,而雨滴自然就在头顶上空降落下来。
另外,有时当积雨云移近本地时,由于前沿有强烈的上升气流,造成了黑云滚滚、狂风呼啸的气势。这种滚轴状云,来势虽猛,但一般没有雨,当这种云过去(散开),雷雨或阵雨才跟着而来,这时近看云底只见白糊糊一片之中乱云飞渡,好象“乌云散开”一样。俗话说:“乌头风,白头雨”,也是这个道理。简单点说,就是水蒸发形成水蒸汽,水蒸汽遇冷,凝结,落到地面,形成雨.你洗澡的细心观察一下屋顶,水大到一定程度会掉下来,这个过程就是下雨的过程了.
由液态水滴(包括过冷却水滴)所组成的云体称为水成云。水成云内如果具备了云滴增大为雨滴的条件,并使雨滴具有一定的下降速度,这时降落下来的就是雨或毛毛雨。由冰晶组成的云体称为冰成云,而由水滴(主要是过冷却水滴)和冰晶共同组成的云称为混合云。从冰成云或混合云中降下的冰晶或雪花,下落到0℃以上的气层内,融化以后也成为雨滴下落到地面,形成降雨。在雨的形成过程中,大水滴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水滴半径增大到2—3mm时,水分子间的引力难以维持这样大的水滴,在降落途中,就很容易受气流的冲击而分裂,通过“连锁反应”。使大水滴下降,小水滴继续存在,形成新的大水滴。这是上升气流较强的水成云和混合云中形成雨的重要原因 .
因为在大气中,雨蕴藏在云中,云的主体是雨滴。下不下雨,得看云朵中雨滴的含量。下的雨越大,云中的雨滴必然是越多。问题就在这里。我们知道,水滴以及其中的杂质是可以吸收、折射、反射太阳光的。云越大越厚,它对太阳光的吸收与发射能力就越强。这样,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就少了,从地面看,天空自然就“黑”了。但从大气层外,即太空中看,往往颜色越白的云朵,下的雨越大。其中原理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