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开始了大饥荒,那年爷爷正好20岁。山东老家很多人都饿死了,爷爷的弟弟也在那会儿死了。山上的野菜、草根、树皮都差不多吃干净了,吃人可能也不是开玩笑的了。20岁的爷爷为了活命、为了给家里挣口饭吃,起身去了东北。家里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能给爷爷捎在路上用了,没有钱,没有吃的,没有衣服,爷爷一无所有的上路了。爷爷就一边走,一边要些吃的,一边做些零工换些钱,感谢那个年代善良质朴的人对爷爷的帮助。不知道用了多久,爷爷终于到了我现在的家,长白山脚下的一座小城。爷爷憧憬中的东北是北大仓,有着吃不完的粮食和遍地的工作机会。但是,初来乍到、举目无亲的爷爷刚踏上东北这片土地时,连一个能遮风挡雨的住处都没有,他就住在一个废弃的学校里。爷爷给我讲那段故事的时候,中间的过程总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他总是把最饱满的感情留在现在,爷爷说他很知足,那个要饭的穷小子现在也儿孙满堂,衣食无忧。
撒贝宁。一开始看《了不起的挑战》,有一集节目组记录他们的一次活动,目的是看他们有没有环保意识,阮经天等人不随手关水龙头,反观撒贝宁去买水果的时候跟老板说不要塑料袋。当时就觉得不愧是北大毕业的,撒贝宁真的很酷。《明星大侦探》第一季帅府有鬼的故事里,他是一个有志青年,听着他讲述那段历史,整个人都燃起来了。也许《明星大侦探》对于其他人来说只是一个制作精良的综艺节目,但对于撒贝宁来说这也许是他认为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正能量最好的途径。他真的很酷。《明星大侦探》第三季第十一期,NPC被电死,当其他人想要直接去检查尸体的时候,撒贝宁说有木头吗?因为木头不导电,后来他用塑料袋将吹风机的插头拔了下来。当时就觉得他真的太棒了!撒贝宁真的很酷,我觉得他和我喜欢的柴静一样,很酷。
外在的颜值着衣品味体现的姿态不能认定是酷,而是某种行为会被认定为酷吧!因为是被行为感染会发出感叹:他好酷哦!对行为的感叹,而行为的载体是这个人。一条传播比较广的视频,《传承者》的片段。台上站着的是表演稷山高台花鼓的小姑娘们和她们的老师,四位评委身后坐着一群年轻人,有几个人发言对这段高难度花鼓表演进行了抨击,歪理一堆,大肆批判,我心里想这些人是红卫兵啊。台上的老师和孩子们脸色看得我心痛,作为观众,当下我竟想不出一句足够有力去反驳的话,还是文化底子弱啊。这时候评委之一的陈道明老师发话了,为台上的老师和孩子们正名,阐述着传承的不易,相比传承,坚守更加艰难,小姑娘们个个热泪盈眶,全场服气。那时的陈道明老师,可真酷。
我觉得“酷”这个字好像消失了很久,我记忆中用酷来形容一个人的时候还是非典之前,像谢霆锋郑伊健出道的那一阵、酷这个字还是常见的,后来网络普及了、各种生造的字词就把原本的东西都打乱推翻了,现在动不动就是男神女神、只要过7分的都能上电脑手机桌面,慢慢的、原本值钱的就被淹没了。现在是多元化,每一类精分都有庞大的支撑,你可以喜欢任何一种,可这也有一个问题:会把普遍意义上的、纯粹的东西给分化弱化了。其实,“酷”本身是很好定义的——就是你足够与众不同、知行合一。不在于穿着打扮,不在于地位名利,甚至无关于品质。近几代年轻人都向精致的生活进发,文青一词的败坏始于此,真正的酷没有大的方向性、你乐意做什么都可以、就是别随大流。
有时候觉得自己也挺酷的,高中时就因为一个玩笑,夏天真的和一个基友从江西骑行到杭州,西湖不太好看,但过程真的很美。2015年我因为考试发挥失常,差0.06分的成绩上大学,所有人都劝我上一个好的专科包括我爸妈,那时候感觉被所有人抛弃。体育发挥失常的可能是很大的,我们省大概一万两千人,最后只有1500人能上本科,失败的人中有一半都是失误才被淘汰,还好,这次我赢了。还有9天就20岁了,从小一直对自己牙齿不满意,于是这个元旦总算戴上牙套,比想象中要难受,但是这种感觉挺爽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有抖M潜质,每个月牙齿都会变整齐那么一点儿,这种感觉很好。借用一句广告词: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我奶奶,一个地道的农村老太太。在乡下,有女儿的人家总觉得女儿早早嫁出去比较好,脸上有光。当时我三姑26岁了,还没结婚,在当时那个环境,村子里风言风语就起了。就会有那些好事的长舌婆变着法的说东讲西。有一天,有一个人在奶奶面前炫耀:“诶呀,我家闺女呀十八岁就嫁人了.....”balabala一大堆,奶奶回了一句:“我家闺女,十八岁可就吃国家饭领工资了”。她当时在掰玉米,头都没抬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