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圈子吧,高端一点的圈子更多靠利益维系;低端一点的圈子更多靠情感维系。但最后都是极少数人的游戏。因为圈子这个东西是很虚妄和动态的,时刻在变。一个微信群刚建起来,大家都踊跃发言,每天几百条讨论;但用不了多久,大家要么找美女私聊,要么直接将群屏蔽,偶尔只有几条群发和广告还在提醒这个群的存在。
我以前在学校也不合群,她们觉得我很怪,我也不试图解释,可能现在的你也在经历这个时候。但成长的搞笑之处就在这里,在很多年中,大家都很害怕标新立异,异于常人。 然后突然的,几乎是一夜之间,每个人都想要和别人不一样了,像大部队猛地调头往反方向跑,而我们早就知道这一天会来,只是安静地等着。
年纪小不懂事的时候,我总是特别渴望合群,当然我也并不是和周围的人有什么仇恨,只是不属于那种和大家玩得热火朝天特别合群的类型。长大后我才明白,为什么要费劲去融入我根本不感兴趣的人群呢?和这群人不合,我完全可以换群人嘛,世界这么辽阔。从此我就走上了十分开心美好的新生活。
我活到30岁之后才明白,不合群并不是什么缺陷,它只是一种选择罢了,之所以不合群的自己会觉得“不舒服”,是因为我本身产生了矛盾——向往独处的内心和不得不合群的外在,或者是——独处的实现和害怕被人议论孤立的忐忑,诸如此类。其实无所谓的。因为:大部分社交都是无用的。
我就是个人性格比较内向,跟玩得来的有说不完的话,碰到不熟的几乎不讲话,曾经有一次试着看到同学微笑打招呼,换来的是不理睬,自此再也不尝试,活好自己就好了,何必要讨别人开心,自己开心是那么容易,讨人欢心是那么累,况且每个人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主动的不合群是,你意识到可以从自我发掘中汲取能量而无用社交是在消耗能量而去选择的一种独处方式,被动的不合群是不被群体接受,从而可能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的一种不协调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