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在四川和陕西之间很尴尬,虽然归属陕西,但是陕西省对外的宣传中很少提及汉中,乃至陕南三市,外人对陕西的了解任然很少,头上扎白毛巾,住窑洞,喜面食。黄土高坡,秦腔。这是我被问的最多的,也会耐心讲给不懂的听。汉中这个地方语言差异很大。有几个县接近关中话,而汉中城区这一块儿的汉中话就更尴尬了,口音既不像关中又不像四川。就是两个口音的结合版,南郑县和汉台区只是一江之隔。江这边的大河坎镇和江另一边的汉台区都是两种口音。汉台区就是那种特殊的口音。而大河坎以上的周边农村还是更接近四川口音,主要是以前迁徙的人口比较杂。关中的,四川的都有。所以也不足为奇。出生在那不是我们能选择的,从一出生这个城市就成了我们的第一张身份证。不管说什么口音的话,都是中国人。希望汉中越来越好,陕西四川都能越来越好。
汉中系四川的组成部分,没毛病,因为汉中路汉中路是川辖四路之一,和其他三路一同组成了四川。而且从人文上,汉中确实是蜀地,先秦蜀王就派弟弟来治理,虽然历经更替,最底层东西是巴蜀文化和血缘,语言上是西南官话,也就是汉语上江方言(或者说四川话)。由于与关中连接,自然受北方影响也很大,建制上时而属蜀,时而与蜀平行,多数时候并不归四川管辖,现在也不属四川省管辖。当然,隶属关系,主要是统治集团出于政权稳定考虑。比如藏地归蜀,蜀地归陕,陕地归晋、归豫,都是国家出于安全考虑,相互钳制,防止出现独大割据……
我查过度娘,汉中在宋以前是郡制,就是说是放在现在叫“汉中省”。两宋时汉中在政治上同四川合体,四川这个名字就是“川峡四路”两宋的“路”就是以前的郡现在的省。四路就是四个省合起来的地盘叫四川。四路的政治中心为其中夔州府“重庆”,益州府“成都”梓州府“绵阳”利州府“汉中”。蒙元时为打破汉中天险不让四川无险可守强行将汉中划到陕西!但千百年来汉中人从心理层面一直是亲蜀而疏陕的!同样我认识几乎所有关中人,都把汉中人当四川人看!所谓的陕西人在关中人眼里就是八百里秦川这一片。
汉中的地方口音变化梯度较大,不敢说"十里不同音",却也同乡不同调。在轻重音,儿化音和卷舌音的使用上变化繁复,在某些口语中的倒装语序独一无二,细细品味,还保留有某些古汉语的虚词。
以县而论,洋县话的主基调具有关中特点;勉县话的中则含有浓郁的陇音;南郑话非常接近川北口音;唯城固口音比较独特,方言也多怪异,不敢妄断;汉台区的口音好像是城固至南郑的过渡,更象是这一地区语言的整合和集成,也难怪,谁让人家是府里人呢?
汉中跟大家对陕西的普遍印象极度不符合,倒是更像四川,这个跟地理位置也有很大关系。汉中盆地北靠秦岭,南依巴山,对秦岭稍微有点了解的都应该知道这是我国的南北分界线,而且绵延百里群山耸峙,秦岭一道屏障把陕南和关中隔得是千差万别,十几年前从汉中到西安还得绿皮车,要不就开车八小时翻秦岭,这种地域隔绝下文化又能交融多少呢?这是人力不可更改的自然原因。但是只要越过秦岭,从汉中入蜀就容易多了,几乎是长驱直入。
汉中在古代指的是陕南大部分地区(商洛的洛南县和商县以及丹凤县的部分地区除外),不是特指今天的汉中市。在郡县制时叫汉中郡,州制时叫梁州,道制时叫汉中道,路制时叫夔州路(和川渝的另三路合称川峡四路,宋朝)都为二级制所相当于现在的省。直到元朝行省制归于陕西省(刚开始归于四川但是没几年归于了陕西)。在没有变过,成了今天的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称作陕南三市。这是主流的还有非主流的自己可以去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