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价值可以带来满足感。而我们的内在满足感就是尊重的需要层级,认为自己有能力和有效率去做能赢得别人尊重的事情,因此,当我们经过自己的奋斗,经历一个过程,得到了肯定和奖励,这时满足感自然会强。就像单位组织演讲比赛,规定凡是参赛的都可以获奖。如果你参赛,而且是经过精心准备,而这时的奖励给你带来更强的满足感,因为这过程不但是向自己证明,更多的是向他人证明,我有能力,以获得尊重的需要。
过程与结果对奖赏系统的激活都重要,但是存在年龄的差别。对于婴幼儿来说,他们可能更关注结果,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以及大脑尤其是前额叶等脑区的发育,个体除了对结果看重之外,对过程也越来越重视。这种对过程的重视——反映的是对自身能力和努力程度的评价,进而影响到自我效能感/自信心的评价。另外关键的一点是,最好有一个参照物,可以跟自己既往的表现做参照,也可以跟别人做比较。
关于压力与能力表现关联性的心理学研究,即耶克斯-多得森定律,耶克斯-多得森定律是研究大脑运行状态提升或降低能力表现的一种新方法,能力表现是包括工作、学习和运动竞技等在内的任何领域的技能水平。耶克斯-多得森定律描述了三种主要的心理状态:空闲、涌流和疲惫。每种状态对个体能力表现起到重要作用。空闲和疲惫降低表现水平,涌流可提升表现水平。
多嘴说一句,我也发现不少作家明显在利用这种心理叙事,拿我经常举的例子来说,比如我想告诉读者小明在厕所里,就不会直接写“小明在厕所里”,而是写“小明去厕所了,那边有三个厕所,前两个都有人,他应该在第三个”。这样经历一段过程,读者就会因为成就感对“在厕所”这个概念产生信任。如果一个人没有创作经历,其实是挺难察觉作家的这种手段的。
直接获得的奖励比努力获得的奖励更容易遗忘,奖励都可以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但是相比于努力获得奖励比直接获得奖励经历了更多的时间,经历,机体产生了更多的协同作用,大脑参与感更多(比如前额皮质),很容易形成一段难忘的记忆。
直接获得的不叫奖励,那叫福气,而经历一个过程然后得到奖励,这中间有一个主体性得到发挥的过程。人是一个追求自我实现的动物,而这个自我实现的过程离不开主体性的发挥,靠福气过日子美则美矣,但是不能自我实现,也挺乏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