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爱上一个人,是否真的会不顾地位、财富、外貌、职业以及与之相关的所有一切。
这部电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只能依存于对遐思的意淫;当然,我们无所事事,所以偶有遐思、偶有意淫,这是很积极并且毫无损害于我们伟大人格的。
冠以爱情之名,我们总会如痴如醉地去相信那些无比荒诞却多少有些温情的故事。因为生活乏味,所以我们需要想像来支撑我们狂妄的意淫与遐想。——火神纪·《笑侃无力承受的轻薄爱情》。
中国人总说:男追女隔层山,女追男隔层纱。其实,这是有道理的;不管把这样的一个状况放在任何一种文化背景下,几乎都是可以成立的。何况,这位奋起直追的女子还是如爱丽丝·伊芙(Alice Eve)那般的俊俏;而那位自卑如杰伊·巴鲁切尔(Jay Baruchel)的男子又是如此这般的落魄。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俊俏,其实是因为有了对象所带来的反差,以及导演用了大量的篇幅用侧面描写来不停衬托出来的;爱丽丝在这部电影里所饰演的莫莉(Molly)也许勉强算是惊为天人,而爱丽丝自己其实远没有电影所要求达到的那种惊艳的效果。换言之,杰伊也同样没有电影所刻意抵毁的那般不堪;也许,他所饰演的柯克(Kirk)勉强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我觉得,柯克得到莫莉带给我的效果,也许远没有胖哥奈特·托伦斯(Nate Torrence)所饰演的德文(Devon)得到克里斯滕·蕊特(Krysten Ritter)所饰演的帕蒂(Patty)可能带给我的震撼。电影里的德文没有得到任何人,因为在电影里的他是位有妇之夫;只是我觉得,克里斯滕要比爱丽丝更美,而奈特要比杰伊更丑,反衬的效果会更强。
需要找一个形象很差的男人,来被一个形象高大的女子追求,为何导演不痛下杀手用一个更不具代表性的更怪诞的结合呢;毕竟,商业效果要比艺术效果更能打动人心。所以,我们可以接受的柯克得到莫莉终于出现在银幕上;而谁也无法接受德文得到帕蒂的结果可能永远也不会出现。当然,爱丽丝更符合西方世界里的标准审美,在西方标准里,金发、丰满并且高挑就够了;而克里斯滕更倾向于非主流的审美,哥特妆、性格张扬其实只是我的一个小小嗜好。而奈特和杰伊,却同样都只属于非主流丑男,杰伊可能潜在的受众也许更多一些;所以,商业动作下的杰伊可能得到莫莉,而奈特却不可能得到帕蒂。选角导演应该明白的道理是:太过于离谱并且以两个非主流作为搭配充当主角的话,只能让电影更缺乏说服力;所以,舍本逐末地放弃也许更有反差效果的搭配,本来就是一种比较中庸的商业妥协。
电影本来只是一种影像艺术,但影像艺术往往必须让步于商业利润。在任何一个商业环境下,这是一种毫不费力的选择。如果,把男女主角换成我所说的那样一个搭配再来演绎这个故事,我想其效果可能会更惊世骇俗;问题是,圣母玛丽亚怎么可能去下嫁犹大呢?效果也许是出来了,可是责骂声绝经如影随形;加上,非主流的美丽女子要在好莱坞独挑大梁其实很难很难。杰伊如果是一个宅男的典型代表,奈特也许应该算是一个发胖丑宅男的模范男;单就影像艺术效果而言,美女和庸男的搭配其实远不如美女加丑男。但是,非主流其实是个很沉重的话题。
这部电影最大的市场潜力在于,我们都已经是成年人,所以我们对于“公主爱上王子然后他们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这样一个通用版本的童话故事结局大多已经不再有任何异议了;我们都知道我们自己不是什么王子,所以公主永远都只能是别人的帐内艳妻;这部电影延续了我们童年时代没有做完的那个梦一个最美好的憧憬——它试图让我们继续去相信另外的一个童话故事结局——是的,我们也许并不是什么王子,可是在我们的公主心里,我们是最让她渴望的那位王子。
一个人活着,多少带着点美好的憧憬总是好的;何况,它所承诺给我们的这点憧憬只是如此廉价而直接的。怀揣着美好的期许,突然回忆起少年时代就早已经被尘封了的美好童话故事,再一次试着去相信:自己就是自己曾经深信不疑过的那位英雄,驾着五色马车去宫殿里接走自己的新娘……姑且让自己又一次去饰演那位我们曾经急切渴望过的英雄,披荆斩棘历经磨难后终于寻求到属于自己的那位幸福与永远的快乐……缅怀一下自己少年时代曾经做过的春梦,这其实并不可耻。问题在于,也许我们自己也无法去深信这样的一个故事,呵呵。
好在这只是电影,而我们只是影迷。我们可以一边羡慕着柯克的美好人生,一边感叹莫莉那场鲜花和牛粪的哀怨,然后一边将信将疑地观摩,再一边意乱情迷地意淫;最后,我们还必须用一种理智的目光,对其进行一场毫不留情的批判。可是,这又是何必呢;姑妄信之,听之任之,其实是种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