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紫因为和邓伦演出了今年夏天热播的《香蜜》而被CP粉继续关注,希望这一对在现实中也能真的走到一起,给CP粉“发糖”。
这里解释一下CP,就是英文couple的缩写,可以翻译成“一对儿”或者“两口子”,而所谓CP粉,就是希望自己喜欢的两个明星不仅在戏里扮演情侣,在现实中最好也是真的恋人,互相之间的亲密举动或者同框互CUE都算是发糖,让粉丝们陶醉在“我的CP终于成真了”的幸福感之中。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演员不是流量明星,演员的本职工作就应该是演好戏,拿出作品来回馈观众,但实际上在这个工业化造星的时代,演员本质上依然是明星,需要业务能力(演技)在线不说,也要博人气,增加国民度,在各路媒介上混个脸熟,推广和代言的带货能力也是指标之一,毕竟资本非常看重这一点。
有了这个前提,就会出现明星的“人设”和明星本人的真实情况不完全统一的情形发生,毕竟大众喜欢的可能并不是一个和身边的人一样平凡普通的人,而会有一种心理倾向,就是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投注给偶像,希望看到偶像明星是一个光芒耀眼没有缺点的人,这也是追星的心理预期得到满足的必要条件之一。
所以明星需要接受的命运之一可能就是被大众期望的眼光所塑造,很多人会在发现明星不符合自己的理想之后脱粉转路人甚至转黑,这些也从侧面验证了这一点。有一句话叫“没有离不开明星的粉丝,只有离不开粉丝的明星”。粉丝单个个体可能力量渺小,但是一旦汇聚成声势浩大的集体,就变成了另外一种话语权,当然这并不是在说粉丝一定比明星厉害,而是说在这种共生的生态系统下,我们如何厘清这种关系,看清背后的现实。
所以所谓的CP粉,也不过是粉丝把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幻想投注在明星身上,而且粉圈互撕的传统由来已久,经常都是唯粉和CP粉互撕,某个著名的国内男团还有唯粉、不同CP粉、团粉的区别,撕得那叫一个腥风血雨。可能归根到底还是乐在其中吧,毕竟如果是一个现充(现实中充实的忙学业工作恋爱婚姻)的人,可能也没时间加入这种网络大战。人都会成长的,当粉丝们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时,就会脱离粉圈;而依然留在圈里的人,似乎重复的也还是老生常谈。
追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追求,也可以说是一件好事。但过犹不及,任何事情都有个度,如果追星过当,就会损人不利己,把好事变成坏事。
那怎么才能理智带脑追星呢?
首先,追星不应该给自己所追的偶像添麻烦。
许多狂热的追星族会因为喜欢一个明星而失去理智,忘乎所以。比如,有人对自己喜欢的明星发表了不同意见,粉丝们便会群起而攻之,恨不得把这个人大卸八块,置于死地,即使没有那么极端,也恨不得用吐沫星子把人家淹死。有的集体去人家微博下边疯狂地攻击谩骂,还有甚者,往人家家里送花圈。总之各种各样的报复方式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其实这样的行为,并不能表达对偶像的爱,而纯粹是给偶像添麻烦,捅乱子。粉丝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偶像的形象。粉丝的不理智行为,只能让别人认为是受了这个偶像的唆使纵容,这样只能陷偶像于不义之地,并不能给自己的偶像带来好的影响。
其次,追星不应该给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惹麻烦。
有的追星族狂热到失去理智,为了看一场偶像的演唱会、或者与偶像见面而不惜血本,有的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前几年有个刘德华的女粉丝,16岁开始便痴迷刘德华,后来为了追星而辍学,父母多次劝阻无效后,为了圆女儿一个梦,父母卖房卖肾筹资带她远去北京香港等地求见偶像,就在她终于见到了梦寐以求的偶像刘德华,实现生平夙愿后,老父亲却由于不堪女儿疯狂“追星”行为的压力而在香港跳海身亡,客死他乡。
这样失去理智的追星,实在是有些太大逆不道了,付出的代价也太惨重了。
所以,追星本无错,但不可用力过猛,要适度而止。
我是香草珠儿,
心理成长,心灵提升,我们一路同行!
粉丝“追星”,应该追什么呢?应该追明星本身所拥有的特质,比如才华、演技或者颜值。我认为杨紫工作室的做法很好,希望粉丝们多关注作品,少关注八卦。
娱乐圈的竞争太激烈,明星们除了拼颜值和才华,又开始拼“人设”来制造话题。
我印象中最早卖“人设”的好像是蔡依林——地才Jolin。她长得不是最漂亮,唱歌不是最好听,但她是最努力。每次在演唱会上,像体操运动员一样,拼出更高难度的舞姿,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你看我有多努力。粉丝们也很买账,无论谁骂她,粉丝都会说,你知道她有多努力吗?
人设炒作有好多做法,炒恋情其实也算一种。这些确实能增加艺人的曝光率,但如果是假的,就很容易崩塌。
薛之谦刚刚跟前妻深情告白,就被爆出渣男往事;顾家好男人吴秀波大叔,被曝出包养第三者丑闻;爱学习的老干部靳东,因为念错别字,屡遭网友嘲笑。
现在信息传递如此快捷,一不小心就把人设炒糊了。
说一个有争议的艺人——郭德纲。
他的相声表演风格越来越成熟,他在传统文化或者说曲艺领域的诸多才华,都是我很欣赏的。他早年像个行业叛逆者,大嘴喷天下,后来又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开始爱惜羽毛,维护传统相声,说话越来越注意分寸。他的这些变化,我能看到,但是不影响我欣赏他的表演。
作为公众人物,如果能够德艺双馨那当然好,如果做不到,那就做好本职工作,多出好作品。
粉丝追星,如果看重的是作品以外的东西,那很容易失望的。像老郭这种本来就没什么人设,粉丝只是单纯的爱听他的相声,这种粉才是真爱粉,也会粉得比较持久。
公众号:爱多idol。
追星没有什么不好的,那些有闲有钱的人,喜欢干自己喜欢的事,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追星是这样,旅游是这样,玩车也是这样。
所以追星应该避免无脑追星,无脑追星指的就是追星的结果是让家人朋友或者自己受到伤害的追星行为。只要追星没有伤害到自己或者家人,那么这样的追星就是“有脑”追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够让追星成为一种生活的爱好和享受,而不至于影响到家庭和朋友呢?
首先大部分追星最大的问题是投入太多金钱。例如一些人追网络主播一样,这个比较有代表性,因为主播的名气是和钱直接挂钩的。
很多人宁可自己吃土也要省钱给主播打赏。甚至有些人会透支信用卡,甚至使用家里人的银行卡将钱挥霍在主播身上。这些行为都可以定义为无脑的追星行为。因为追星让自己生活变得困苦而不是美好。
很多大学生还靠着家里养活,从未自己赚一分钱,却经常买机票天南地北跟着明星跑,也属于脑残粉。总之经济上一定要控制得住,一定要适度,只给出一小部分可支配收入去追星,就大概率不会成为脑残粉了。
其次,有些行为也可能变成无脑追星。那就是因为追星而忽视了身边人。比如家里爸妈过生日,自己却跑去外地追星,风餐露宿不说,家里大人心里拔凉拔凉的。这就是我说的,追星没分轻重,伤害了家人。
把明星放在比自己家里人更高的位置,这就是绝对的无脑行为。
所以,理性有脑追星,就是要爱自己,爱家人,然后把明星当成自己可有可无的娱乐活动就好。最后,追星别耽误正事。
在过去,人们关注的是电视剧的剧情和演员的演技本身,而演员作为银屏前的公众人物,除了要注意自身的行为,宣传正能量外,也会小心翼翼保护自己的个人情感,因为不想被打扰私生活,也不想因此失去粉丝的支持。对追星比较感兴趣的人应该都知道,在日韩艺人几乎很少爆料恋情,因为竞争真的很厉害,若非有需要,是不会曝光的。
现在的社会,粉丝们除了追星,还有一项爱好,就是喜欢乱点鸳鸯谱,把粉丝们演的CP带入到现实生活中。看完电视剧以后,迟迟不能从电视剧里的角色里面脱离出来,强行把自己的意愿加在演员身上,希望演员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能组成CP。但是仔细想一下,粉丝们所喜欢的,可能更多是演员塑造出来的角色,而并非演员本身,演员之所以成为演员,那就是因为他们可以按照剧本,脱离本身,把一个虚构的形象塑造给大家,大家喜欢杨紫和邓伦演的角色,也是侧面对他们演技的一个认可。
而演员本身是什么样的性格、脾气,其实大家都是不了解的,换个角度讲,有谁会愿意自己的儿子女儿,和一个认识没多久还不怎么了解的人共度一生呢?明星也是一样的,自己喜欢什么类型,想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他们自己心里也有数。如果真的彼此有感情,是不需要粉丝强行组CP的,而且现在时代变了,在中国的娱乐圈,公布恋情,是可以得到粉丝们支持的。
所以作为粉丝,希望能够认真看电视剧,支持自己喜欢的明星,而不要盲目去干涉明星的私生活,把一件娱乐的事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脑残粉“专门来形容那些狂热追星且失去理智不加思考的人,偶尔有些人为了表达自己对于某某明星或者公众人物的喜欢也会说:“我是***的脑残粉”。不过从大方向看来“脑残粉”的贬义一直是大于褒义的。
如果很多粉丝只是圈地自萌,那么也不过是一个迷糊的小可爱;但是将自己的情感过分的寄托在明星身上甚至不顾当事人感受的时候,这个就完全可以划分为“脑残”的行列。一个明星尤其是当红明星,也许粉丝年龄比较统一,但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这就特别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奇葩事件,很多时候我们都感叹,明星屁大点事没有,粉丝却是戏多的不行。
有脑追星的前提应该是保持冷静和理智,客观的看待事情。当然啦人类虽然天天叫唤着要理智要客观,但依旧不可能每件事都做得到。我说过很多次,明星就算众星捧月,也不过是个职业而已,当事人也会有自己的私人领域和生活,而且越来越多的明星虽然能做到宠粉,但也不声不响的在与粉丝划清着工作和私人生活界限。谁都不喜欢被别人的观点绑架,就连明星也不例外。这就需要粉丝来要求自己尊重别人的意见。
有时我们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件事放在粉丝与明星间也可以说得通,你可以喜欢你的爱豆和谁在一起,但不要投入太大的希望,保持平常心,以免事与愿违的时候太过伤心。
不过与其把那么多精力放到追逐明星的脚步上,为何不过好自己的生活呢?
公众号:废柴的战斗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