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聚焦的是未成年人犯罪。就根源来说,未成年人几乎没有社会生活,也少有经济压力(可能有学业压力),争权夺利、谋财、情杀之类的事一般很少成为少年犯罪的动机。那么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对世界充满仇恨?原因可能大致有两方面:一来,少年人活动范围较狭窄,周围生活的细微变故都可能对他们产生重大影响,导致严重的后果;二来,相对于有自控能力的成年人,少年的心性比较纯粹,反应更为直接,当外部环境失衡之后,人性中某些恶的因素更容易暴露出来。从这个角度讲,少年作为人生的初级阶段,因所受的教化不够,从而更接近人类原始的本性。《告白》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成功刻画出人性之恶在少年人身上的表现,让我们看到这种自然流露的恶所具有的惊人破坏力。
书名叫做“告白”,当然主要是从写作的角度出发,全书六章,是5个人物的自白,全部以第一人称写就。但就更深的层面而言,它反应出的则是自我与他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这些人看来,他人永远是恶的,自己只是无辜的受害者,书中所有的人物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看待世界,想尽各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对森口悠子来讲,女儿无端遇害,凶手又因年龄不足而无法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采取复仇行动理所当然。对渡边修哉来说,他秉承母亲的教导,认为周围人都是弱智的白痴笨蛋,根本不应该存在于世上,只要消灭他们就可以重新获得母亲的关注和喜爱。在下村直树的母亲眼里,自己的儿子是“天字第一号”的优秀人物,哪怕知道了他参与杀人的事之后,仍然一厢情愿地认为儿子只是被人利用了,或者那干脆是森口编出来的谎言。小直两次杀人,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他要向别人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失败的作品。美月想杀了维特老师,因为这个傻瓜在无形中给她曾经暗恋过的小直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第8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复赛名单揭晓时让人稍稍吃了些惊,《告白》和《狗牙》两部重口味的影片榜上有名,让人不禁诧异奥斯卡异于往常的博爱。相比于《更好的世界》《生活高于一切》《美错》这些关注动乱社会之下小人物的辛酸苦楚的影片,《告白》和《狗牙》对于学院而言未免太过先锋和刺激了。
然而在看完《告白》之后,我便明白选出荒诞讽刺的《狗牙》着实是奥斯卡的一大勇气,而青睐偏向形式主义的《告白》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告白》就像是一个住在深巷之中阴冷的老头,外表寒意逼人残酷之极,可是某一个眼神某一个轻微的动作还是暴露出了他心底的纯良和美善。
《告白》表面上是一个关于女教师为爱女复仇的故事,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引子。从这个引子开始借由不同当时人的口说出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脉,故事一点点被拼凑,寒意也一步步逼近,伪善的世界被一片片剥落,露出内里最赤裸最原始的欲望和残酷。生活像失真的照片一般,失焦模糊最后腐烂枯朽。每个当事人的告白都像是往平静的湖水中投入巨大的石块,瞬间一切假象灰飞烟灭,暗藏的黑暗睁开了双眼,长大了双臂环抱丑恶无助的人们。
《告白》出自日本视觉系导演中岛哲也之手,全片基调阴暗,天空似乎就不曾晴朗过,隐郁的天气加之凝重的云朵营造出一种悲怆和叹息的意境。在这种阴暗之下弥漫的是浓郁的悲伤和令人触目惊心的残酷。而其中一些充满颓废和诗意的慢镜头,一些超现实的表现手法也使得影片的气质能够更加突出。
萨特有一句名言:“他人即地狱”,用来形容这部小说更合适不过。自我被无限放大之后会变成怎样,这个故事已经让人充分领教了。诚然,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可如果每一个细胞之间不好好协作,只顾自我膨胀,那社会这个肌体必然失调,反过来,每个个体也必将受到伤害。书中所有人物的下场都极为悲惨,显然“作恶”这件事并没有让他们快乐起来,而只是将他们推入了更大的深渊。比如修哉与小直母亲这两个极品人物,眼中只有自己的母亲和儿子,在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与轻蔑上,有得一拼。其结果是一个死在亲生儿子的手上,另一个因为过度狂妄,反被算计,最终误杀了自己最钟爱的母亲。
有意思的是,在对待森口悠子的复仇这件事的态度上,同名电影与原著小说做了不同的处理。小说中关于森口的两章分别叫“神职者”与“传道者”,显然对她的举动基本持肯定态度,因为她最终还是没有接受丈夫临终的告诫,没有给两个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但电影中的森口在实施复仇计划时,是痛苦的,片中用了一个长镜头表现了她从得意到悲伤的过程:松隆子饰演的森口离开咖啡馆,毅然决然地走进黑暗之中,可慢慢地,镇定的面貌开始扭曲,终于忍不住跪地痛哭。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她蹲下来抓住修哉的头发,此时复仇计划成功实施,大仇已报,她试图展露出一个微笑,但眼中的泪水却滚滚而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