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飞霜》的歌词,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麻木的世人脸上。血汗注入拍卖场,价值像泡沫上扬,一辈子穷追不停的为钱奔波劳命,拥有诸多妄想,妄想到“誓与天较量”,最终也只不过是“埋下理想,栽种幻想”而已。虽然有很多人一厢情愿的想把这首歌与某些敏感的时事结合起来,但我想,林夕的本意绝非这么简单肤浅。讽刺一件事,抨击一个人,对林夕来说都是易事;但如果能把整个社会的问题用四字隐喻写开,在500字以内写尽世间怪异的百态,那才是极难的至高境界。在如今的港乐里,林夕、陈奕迅、舒文一班台前幕后的音乐人还能够如此用心的制作这样一首歌,态度着实令人尊敬。只是令我觉得有些悲哀的是,能有多少人对《六月飞霜》悉心去领悟?要么过分解读,要么一听而过,而林夕真正想通过歌曲传达给听众的意思,又有多少人能够明了呢?也许,流行曲太流行,不必如此沉重?
《六月飞霜》的歌词不存在唯一解释,林夕这寥寥几百字信息量太过庞大,“吞仙丹”、“上月亮”这些意象指代什么,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林夕这篇歌词的杀伤力之大堪比鲁迅了,和姜文《一步之遥》里花域大选那一大段有异曲同工之妙,能看懂《一步之遥》/《六月飞霜》的朋友心里估计都不会太舒服,在当下社会,能面对这般诘问挺直腰杆的人没多少。《窦娥冤》里,六月飞雪是表示窦娥有冤的天降异象,而在《六月飞霜》中,情况却复杂得多,有些人“血汗注入拍卖场”,劳苦一生,唯唯诺诺,“附和大家讲的真理”,没有离队的胆量;有的人倒行逆施,欲谱开天辟地之歌,“凭人力捆绑夕阳,凭财力扭转天亮”,这出荒唐的乌托邦下,谁有资格说自己是正常的?不都是“砒霜当菜汁分享”吗?这世间乱相都是自己作的,你的冤屈由自己造就,不敢“讲仙丹会断肠”,那就分食了这“仙丹”,闭嘴吧。
开宗明义:这首歌是林夕最顶级的词作之一,亦将会是中华词史上的熠熠明珠。《六月飞霜》的监制亦是《Stranger Under My Skin》的全碟监制舒文在谈及这首歌词的时候曾提到,填这阙词有三个难点:一是需要涉及到不同的层面和现象,眼界才足够开阔;二是用词不能太过直白,这样就变成了新闻报道;三是不能用过多修饰,这样会失去其力量。这句话刚好恰如其分的阐述了林夕此词三个绝妙之处:眼界阔、用词精、落笔狠。六月竟会飞霜,真是奇天下之大异。如果我们有幸见到,一定会啧啧称奇。但其实现如今的生活内,处处发生着如同六月飞霜般奇怪的事情。而最可怕之处是,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当未惯静默静得听到心跳竟加倍紧张。未信自在在于天生天养,难以弱胜强,杀入战场,甫一开场,林夕就毫无铺垫,直接撕破脸皮,指出纷繁忙乱,疲于奔命,是现代人的共性。哪怕些许的休息,都会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静默静得听到心跳”后紧张是林夕常用意象,有“静处在家中竟有压力,担心就此失去价值”(张学友《楼上来的声音》)。“天生天养”这种豁达的境界,现代人是无论如何也学不会的。要想活命,只得搏杀。盔甲的用处,就在于保护身体,为了获得盔甲而弄得遍体鳞伤,岂不是杀头便冠,本末倒置了?在追逐的过程中与自己原本的目的南辕北辙,是林夕一贯有之的命题。林夕曾拿《颠倒梦想》整首歌来剖析这个命题:“谁若有梦谁便想,无梦有梦还是想,安享堡垒换到不敢安心的晚上。无限美梦无量想想想,放大更多感想,眼观旭日,身陷夕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