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海棠》的配乐还是和《宝莲灯》有差距的。一方面张力上稍微弱,其实是《宝莲灯》配乐写的深度要深一些。背景音乐和画面、剧情的融合度上,《大鱼海棠》有些瑕疵的,有些时候感觉有点细微的风格不搭。至于主题曲,拿来和《宝莲灯》比就略不公平了,毕竟《宝莲灯》的几首主题曲属于暴击,可遇不可求的。作为一首古风曲,《大鱼》基本上是标准古风的最高水平了——略比《美丽的神话》这种差一点,整体上属于“正常情况下的高质量水平”。旋律口水一点也无可厚非吧,毕竟古风曲都这样,追求的也是传唱度。如果要我打分,满分10分,我给大概7-8分。以上内容全凭记忆,除了《大鱼》重新听了一下以外,剩下的我都无从检验。什么时候网上出了OST试听我再来更新吧。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刚开头看到了“配乐:吉田洁”,觉得这下稳了。但是看完之后,有一点失望——音乐的华丽程度是远远没有跟上画面的。从我的直觉来说,我甚至听到了一种“疑惑”,就是“吉田洁自己也不知道该写成什么样的感觉”。这种“疑惑”是一种“文化隔阂”的感觉——我觉得《大鱼海棠》这种情感内核给日本人理解,还是有些难的。这无关剧情好坏——实际上如果不从理性来看,单纯的跟着画面走,电影情绪本身倒是起伏什么的都有,情绪也算流畅——这对配乐来说基本上是不会构成太多障碍的。
吉田洁的配乐风格通篇为new age风格。抛开电影来说,新世纪音乐一般偏简约主义,强调空间感,常常有较鲜明的旋律动机,非常明晰的配器。任何作品,成功的作品,动机都是很重要的。毕竟区别一个普通作曲家和一个牛x作曲家最大的区别就是“灵气”,简单来说就是动机还不好听记不记得住。同样,一个作曲家的好作品和坏作品,区别也往往在此。比较著名的,雅尼的圣托里尼、夜莺,久石让的天空之城、那个夏天,神秘园的神秘园之歌,莲花。他们都能描绘一种意象,同时旋律又非常隽永。而在动机上,作为带毕业班作曲,研究生读电影音乐方向的我(音乐功底应该还不错哈?),真心记不住。而且音乐的混音极差劲,一堆不同的混响叠加在一起,使得听感很浑浊。讲好听了,这是在模仿海水的浓重感。说不好听点,就是九十年代早期的日本new age音乐混音技术,不负责任的编曲。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音乐其实我是特意注意了的。个人感觉也很喜欢。觉得大部分的音乐元素都恰到好处,对电影起到很好的渲染和煽情的作用,还不会反客为主抢了电影的风头。而且音乐写得并不复杂,很多段落就是弦乐的和弦铺着,但是效果非常到位。其实配乐用到的配器并不宏大,主要就是一个弦乐组,有些地方有一点其他乐器的solo。由此也可见,作曲家对这个编制的使用也是非常有效的。这部电影配乐我估计可能要占到电影总时长的一半。这个工作量也是非常的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