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有一种电影类型或称亚类型叫作小妞电影,有时也称之为小鸡电影(chick flick)。这一类型的电影主要是以女性观众作为目标消费群体,影片也主要是以女性为中心而展开故事情节,以爱情为母体,女主角经过一系列的挫折受伤之后,精神得到了救赎,最后以大团圆式的结局结束。如果以上述几条叙事模式来简单界定小妞电影的话,那么《北京遇上西雅图》便可以视为一部标准的小妞电影。
对于这部电影,相信很多观众都是冲着汤唯去的。从《色戒》到《月满轩尼诗》再到《晚秋》,汤唯始终沉浸于爱情文艺片的小资情调里流连忘返,她早已成为许多文艺小青年心目中的“文艺女神”。而这部《北京遇上西雅图》却有意打破了汤唯之前给观众呈现出的那种文艺范儿的固定模式,不再是一个多愁善感、郁郁寡欢的女子,而是化身为性格丰富饱满、敢爱敢恨的未婚妈妈。这种角色的巨大反差不仅会让观众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汤唯,还会使得影片故事更富有戏剧性。这不再是一部汤唯式的爱情文艺小品了,而是一部极具商业性的小妞电影。
影片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心理转变传达得十分精准。汤唯饰演的文佳佳身上有着两种性格,一种是自私自利、拜金物质,一种是敢爱敢恨、单纯善良。影片开始的时候,文佳佳整个就是一自私自利的拜金小三,手挎名牌包包,凡事拿钱解决问题,专横霸道,蛮不讲理。然而,在周逸(海清饰)马上临产时,又能挺着大肚子光着脚跑三条街去找人帮忙;还能花光所有积蓄买下婚纱,只为让弗兰克在参加前妻婚礼时更有面子。然而,这种双重性格之间的过渡顺畅自然,没有丝毫突兀之感。
除了演员的表演之外,这主要还归功于导演及编剧薛晓璐。作为学院派导演,薛晓璐在2010年便为观众奉献上了一部学院派的合格答卷——《海洋天堂》,而这部《北京遇上西雅图》无论是在整部影片的结构上,还是人物性格的刻画与转变上都在水准之上。或许同样是女性的原因,导演在这部以女性为主导的影片中增加了女性特有的细腻,特别是对于文佳佳这一人物性格采用了渐进式的转变,抽丝剥茧、循序渐进,犹如在影片中加入了一粒化学催化剂,不经意间,便使得整个人物发生了意想不到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微妙变化。
在这个大众消费时代,出现了大量的以“хх控”为指称的消费对象,而大叔控便是其中之一。虽然像《北京遇上西雅图》这样的以主打女性观众为消费对象的小妞电影,男性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影片中文佳佳的情人不见其人,只闻其声,全片从未出现过。但是本片却带有鲜明的消费大叔的嫌疑。在这个80后、90后占据电影消费主体的时代,他们的价值观、感情观都与以往父辈们的观念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普遍认为,大叔成熟稳重有魅力,更具安全感。据中国男女婚恋观报告:18-25岁中国女性中有70%是大叔控。大叔成为了少女杀手,如果大叔再留着一脸络腮胡,那更增加了对少女们的杀伤力,成为致命性武器。现代社会俨然已经进入了“熟男时代”,过去的“小白脸时代”一去不复返。
在我看来,对一部好电影最基本的要求是气质上的贯穿统一,也就是不能两张皮。《西雅图》在类型上比较工整,但它的别扭之处则在于气质上的拧巴,犹如蓝莓树上结南瓜。如上几部生活剧是生长在美国文化土壤之中,是应美国中产阶级的心理需求而生长出来,此类影片大致面对的是三十至四十岁左右的、心智成熟的中年人,他们或多或者经历着事业上的停滞、情感上的瓶颈,电影给了他们一个情绪的出口。而当代中国还是处于一个财富积累的阶段,社会结构以及人际关系都与美国相差甚远。所以,《西雅图》在拷贝美国生活剧的时候,就会让中国观众,起码是我,感觉相当做作与别扭。小三与大款、海外生子、人工代孕这种原本很现实的戏剧点,都被当做一些小冲突、小浪漫的戏剧依据而廉价处理。当挖断了人物存在的生活根基,套上他国类型片的外衣,也就难以呈现直指人心的情感力量。
举几个例子来说,《西雅图夜未眠》中有一个为父母做媒的小孩子,本片也将其吸收进来,并且成为相当重要的叙事推动力,但是,中国的父女/父女关系是很传统和内敛的,很少有这种模式,所以,当观众一旦联系到该片的原出处时,就立刻会对故事产生一种本能的反抗,因为你是编造,不真实,所以我不愿意跟着你走。另外,影片在文佳佳回到北京的段落也处理得比较粗糙,几个画外音的时空表现也犹如电视剧表现般直接。最重要的时候,它没有考虑本土观众的情感逻辑,文佳佳最后带着孩子离婚,跑到美国,居然都没遭遇家庭阻力。当然,创作者可以解释为,那不是重点。然而对于中国社会现实来说,那就是最大的问题,当创作者无意或有意地规避了现实、选择绕道走的时候,那无疑对影片品质造成极大伤害。
另外,有人说汤唯贡献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演技,甚至还有人说汤唯的表现告诉了中国女演员该怎么演戏。作为一个女神粉,我很想骂娘,因为这是对一个演员最大的伤害,因为当大家都在谈论皇帝的新衣的时候,皇帝都会失去判断,遑论女神?我很少评价演员表演,也非常反感诸如某个角色只能某个人去演,其他人都不行的言论。但是毫不客气地说,汤唯在里面表现得差极了。尤其是一出场时故作白痴脑残的的劲儿,表演的痕迹重到令人出戏。有一种演员只能演一类角色,很可惜的是,汤唯就是这种,从目前看,她还真的只适合走《色,戒》和《晚秋》这用不靠肢体、不靠台词的女神路线。我只想跟汤唯说,一辈子只吃一碗饭,也不丢人!
对于《西雅图》,有人给出了一个很深刻又颇有意思的解读:“中国梦”,只有在美国才能实现。很讽刺,也很令人深思。
而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留着一脸络腮胡的弗兰克便是万千少女所爱慕的大叔。在影片中,弗兰克是一个典型的居家好男人形象。他为了女儿放弃了国内工作而移民美国,对女儿呵护备至,对前妻也是尽到责任,无论是对于家庭还是爱情都无可挑剔,他简直就是完美男人的化身。文佳佳正是因为弗兰克身上散发出来的这种熟男魅力才由之前的欢喜冤家慢慢的擦出爱情火花,当弗兰克与文佳佳在帝国大厦的顶楼相遇时,影片终于完成了与《西雅图未眠夜》的互文性,实现了观众心中的大团圆结局。
影片折射出了当代都市社会男女的婚姻观、恋爱观,导演对于影片中的借精生子、外遇小三等敏感话题也都持以宽容态度,但影片最终还是回归到了传统道德禁忌范围之内,小三在物质与真爱面前还是选择了真爱、情人与妻子复合、有情人终成眷属。
当“小妞”遇上“大叔”,不仅满足了电影中文佳佳对于真爱的追求,也满足了银幕下、现实生活中的少女们对于大叔式爱情的美好想象,更满足了制片方那蓄谋已久、张着血盆大口的钱包。
《西雅图》将“海外生子”的中国现实题材嫁接在美国生活剧的模式之上,讲述了一个浪漫的异国奇遇故事。一个副业美食编辑、却是职业小三的文佳佳为了替大款生孩子跑到了美国,认识了为家庭而放弃医生事业的邋遢大叔FRANK,文佳佳在与FRANK的接触过程中生发感情,最终引发价值观的反转——钱不重要,真爱才是最重要的。
理论上说,当下的中国是最应该诞生好电影的时刻,因为转型期的社会每时每刻都发生着令人匪夷所思的真实故事,比如,为买房子假离婚、为评职称买论文、为买奶粉被判刑、为不劳而获当小三……编剧出身的导演薛晓路被朋友讲述的一个“海外生子”的素材所吸引,于是,她最初为影片定的名字是《抛锚西雅图》,“抛锚”一词有一种人生的无奈,这种无奈折射出现实的荒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