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是个注定要丧失尊严的职业。 这时代,无人保护导演。李安《卧虎藏龙》拿奥奖后,内地声誉封神,因荣耀而仰慕他者成军,但凡有人敢说半字不,必遭信徒口诛,其情几如伏地魔。 今年《比利林恩》奥奖颗粒无收,信徒一夜间消失大半,再查口碑,一夜间竟几乎沦落至被踩为三流导演,无数人都在说李安已老,江郎才尽。但事实上《比利林恩》分明是顶尖之作。信徒说的好,究竟是自己认为的好,还是跟着奖项选择的好,李杨因《盲井》《盲山》成为国内独立电影战士型标杆人物。今年《盲道》出世,口碑跌至谷底,导演创作生涯有低点本是常事,作品挨批是情理之中。 但翻看评价,却不单是批电影,触目可及处,竟皆仇恨。李杨近成渣滓代名词。 此前优秀电影的贡献,直接被一笔勾销。何苦当一个好导演。 拍出好电影,却早晚要失去尊严。尊严也许是他人夺走,导演保护作品失败,自责,被自己仇恨。 也许是自己主动放弃,导演保护作品已耗尽心力,便不再保护自己,不再做需要保护的作品,被曾经的信徒仇恨。事实上,依然自我仇恨,只是认命而已。 导演的心理,带着自毁倾向。徐浩峰老师《刀背藏身》杀青夜曾发文。谈自己的创作,提《师父》拿金马时的小插曲:《师父》拿第一个编剧奖时,我的获奖感言是“一个好剧本,往往因为导演的肆意妄为而崩溃。非常感谢徐浩峰导演,没有乱改我的剧本,让我拿了这个奖。” 引起笑声掌声,主办方和观众都很满意,对我是良好记忆。
为何要成为一个导演独立制片导演,首先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导演,还是喜欢导演这个名头给自己带来的虚荣,我是编剧转导演的。在做导演之前我一直在给别人写东西,写了五年多。导演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职业,需要你长期的在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策划,编剧,导演,表演,美术,分镜,摄影,灯光,音乐,制片,剪辑,调色,特效,混音,发行)就我的经验来说,几年磨练下来。现在能写能拍能后期,能演能聊能发行。院线电影分工明确,你可以干一份工就好,但如何才能让你拍院线片呢,大多的时候上面的活你大部分得自己干了。因为你没钱。而且大多时候,你可能好几年都没办法拍出一部像样的长片。那怎么办,拍出来陪钱了,怎么办,你体会不到压力,把房子卖了拍电影你敢不,还真就见了很多。
当导演估计在一般人脑子里都是比较高大上的职业。那些我就不说了,我来给你说说另外一面。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总结的比较精辟。他说人们都以为导演拍电影就像毕加索在空白的画布上尽情挥洒创作一般。其实拍电影更多的是要处理好剧组人员的关系。一个导演最重要的技能是如同一个舵手一样,让整个剧组朝着他想要的那个方向前进。拍电影对于演员和导演来说,都不是像花絮看起来那么轻松,而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并且经常可能在极端环境下重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