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惯性;电影曾经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本无可厚非,因为电影是新生事物,从戏剧演员里挑演员是很自然的。随着电影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对戏剧的依赖本该是越来越低。然而中国电影非常特殊,自从解放后就长期脱离于世界,没有跟上国外的发展。中国曾经有过许多私营的电影公司,解放后短短三年就变成几家国营:长春、北京、上海、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从此被官方垄断。后来又经过了1957年反右,1958年拔白旗,打倒了一大批电影艺术家,民间对电影再无话语权。在政权眼里,电影就是宣传,对剧中正面人物要求高大上,对反面人物要矮丑矬,不含糊。这种状况一直到80年代才宣告结束,然而事情还没完,虽然电影基本回归艺术了,但并没有开放市场。另外,由于解放后各地政府违背市场规律建立话剧团(地级以上城市都有),导致话剧的规模和发展超出市场需求太多,电影有着充足的话剧演员供应。艺术是有惯性的。市场可以很快改变,艺术不能。
2,成本中国影视还是以中小成本居多,在拍摄制作上力求快、省事,剧组散伙越早越好,所以演员的选拔喜欢在科班出身的演员里挑人,因为这样的招聘速度最快且省事,性价比最高。像张艺谋那种在全民范围内找演员的做法是最费钱的。然后在拍摄中,过度一点的表演能够减少情绪酝酿和修正的时间,迅速达到表演的基本要求,从而减少拍摄天数,使剧组尽早散伙,节省成本。
3,故事情节中国影视以古装片为主。观众对古装人物的过度表演不是那么敏感。敏感的是现代片。而国产现代片相比美国的有一个特点,就是人物动机不足、语言行为不符合逻辑和常理的几率比较高,所以演员有时候得硬着演,这时就容易陷入话剧表演方式,观众也会觉得表演过度。为什么国产现代片容易出现人物动机不足的情况。因为电影要想让人物做出一些事情,他必须遭遇到很大的麻烦,或者人物本身是特殊身份,中国影视甚至比美国更需要麻烦和特殊身份(因为中国人普遍内敛,不轻易出手,如果主人公是个普通人却又做出不一般的举动就容易显得假),然而审查因素使得国产现代片的主人公比较难有特殊身份或者遇到很大的麻烦。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电影明明是国产片却要把地点设置在国外的原因。
国产电视剧有一些非常好的故事,但说实话,意旨传达得不够深入,有讽刺但总是一句话带过。节奏太快,话剧味太浓。连喜剧部分都是话剧式的喜剧,靠的是用台词达到“笑”果,人物表情除了一曼感觉都不够;悲剧部分更有电影感,但是感觉不够悲剧。还有很大的一个问题是它在电影感和话剧感中跳来跳去,让我无所适从,一开始完全是话剧范,人物语速飞快,还非常平均,尽管有位东北人,但其他人很明显就是话剧腔。中间偶尔又跳到电影范,而到铜匠逼老师辱骂一曼开始,变得有悲剧感,而到了最后一曼自杀前,其他人居然又开会和拍手聚气,拍手前才问一句“一曼呢。”简直又喜剧了起来,我当然知道这是前后呼应和反讽,但完全不合逻辑,您都开会这久了,拍手时才发现一曼不在。我看到这段就知道这剧又从电影跳回了话剧,我不是说电影就不应该有话剧感,但是如果两者跳来跳去,就不流畅了。如果在镜头拍摄手法上更突破一些,再往话剧靠近一些反而可能比杂糅来得好。
电影其他很多地方,有讽刺但感觉探讨地不深入,难道是没勇气拍彻底吗。我看到有个答案指出了非常多的隐喻,但我总感觉这种隐喻往往是体现在某些场景道具甚至服饰上,也许实在是因为审查原因不敢深入。电影最后的画面非常美,是一曼的房间,在桌上有一张画,是个结婚照,而且不难看出是两位新娘,不知这是不是暗示一曼其实是女同性恋。如果真有这样的意图,那这部电影其实具有更进一步的女性主义诉求,非常了不起。只是我不解的是,如果是这个意图,为何镜头没有停留在它上面,那样更加明确清晰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