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的那年正好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的一年,我经历了从妈妈那里听故事,跟着妈妈念故事,和自己读故事的不同体验。很多成年人从魔法石开始看哈利波特,会觉得这只是一部为儿童而写的故事书,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每一个人物都鲜活而丰满,每一次历险的背后都是人物性格的矛盾与冲击。这一魔法世界最真实之处就在于人性的真实。从前几本书中比较浅显亲民的思考(德思礼家对于自己不了解的领域的排斥与恐惧,罗恩在家庭中受到的来自优秀兄长的压力,赫敏从骄傲自负到愿意牺牲的转变,哈利面对不同选择时的自我思考,优秀的卢平教授因为自己的狼人身份而受到的排斥,无能的洛哈特通过吹嘘和炒作获得名誉等等),到后几本书中更加深入的挖掘(魔法部长对同僚的不信任和对黑巫师的恐惧,众人在面对流言蜚语时对哈利的冷漠和排挤,邓布利多年少时对黑魔法和权利的热忱追求以及年老后为之尽力做出的补偿,伏地魔家破人亡充满矛盾情绪的年少经历,斯内普在尊严与爱人中作出的选择,食死徒与哈利父母对“最后一个要战胜的敌人是死亡”的不同解读,爱与黑魔法的对立等等)。虽然哈利波特讲的也只是一个男主与反派作斗争最后成为救世英雄的故事(这点看来与套路满满的国产小说并无二致),但是杀死反派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在黑暗与光明中做出抉择并在其中成长要用七年甚至更长时间去完成。所以,想看懂这部书,请多花点时间。
这部书更加面向孩子和青少年,但确实是一部成人都会爱上的童话。JK罗琳的魔力不在于她创造了哈利,而在于她能俘获各年龄段人群的心。而且《哈利波特》红遍全世界,我认为其宣传攻势是值得仔细揣摩的。我1997-2007年,十年一巨作,足够成为一代人成长的缩影和心中的特殊情结,实在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意思的是,在每本书问世之前,JK罗琳不断以各种形式引发外界对新书的关注和猜测,吊足了媒体和读者的胃口。殊不知,这种等待的乐趣和望眼欲穿的渴望,亦成为哈利情愫的一部分。而随着新书和电影的交替面世,《哈利波特》在近十年的每一年中,几乎都会掀起热潮。
书中不仅描绘了一个神奇的魔法世界,有着各种各样奇妙的咒语,神奇的生物。更重要的是这个世界的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误打误撞来到了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乘坐着霍格沃茨特快,去跟着主人公一次又一次的冒险。或许我们也像哈利一样曾渴望亲情,或许我们也像罗恩一样有着哥哥姐姐们带来的压力,或许我们也像赫敏一样很幸运找到了挚友。故事的色调一部比一部黑暗,但是我们始终知道光明就在前方。故事里的框架逻辑很完整,细小的线索都串联起来构成了庞大的框架。各种精妙的伏笔,出人意料的反转,构成了整个情节。
哈利波特是犯罪推理儿童小说,是儿童小说的原因是人物设计还是脱离不了脸谱化,但又不是一般的儿童冒险小说,一般的儿童冒险小说注重惊险刺激,哈利波特注重智斗和悬疑,同时人物也相对饱满,这就是不一样的地方,所以说肯定比网文好看多了,比一般儿童小说也好看,大概在文学上的地位相当于福尔摩斯探案集和魔戒,当然有人会觉得推理小说和玄幻小说上不了台面,因为冲突和人性刻画不到位,不过能做到哈利波特这种层次的已经不多了,所以还是值得一看的。
正好最近在重温这部小说,当然七部电影也是完完整整地看完了。其实《哈利波特》的电影和小说对我个人的三观、信念来说影响真的很大,甚至在最近一段时间重温的时候,都觉得时时有温暖甘甜的水流向心头。仔细想想,其中那些单纯、勇敢和真挚真的给了废柴的我很多鼓励,即使身处残酷的成人世界中,我也能从其中获取勇气。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斯内普是好人,而且爱着莉莉,以及他最后的结局。所以看到第七部时并没有感到惊讶,对斯教只有淡淡的惋惜,没有那种很惊艳的反转,很心疼很伤心的感觉,这大概也是我对HP的一个遗憾了。(不过还是蛮喜欢斯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