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作为中华56个民族中的一员,对龙的崇拜并不亚于汉族,苗族人民对龙有着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苗疆腹地的台江遭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旱灾。河水断流了,水井干涸了,田土绝收了,山上的树木全死了,很多人因为没水可喝也相继死去。为了找水,为了拯救这些无助的村民和这片干涸的土地,人们四处找水。虽然,历尽了千难万苦,但天照样干,地照样渴,人们照样没有水喝……
村子里有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母亲70多岁了,虽已白发苍苍,却心地善良;儿子20出头,为人正直勤劳勇敢,但还未谈婚论嫁。儿子很孝敬母亲,母亲也十分疼爱儿子。看见人们焦急地四处找水,母亲便对儿子说:“儿子,你也出去找水吧。”儿子说:“我去找水,谁来照顾你啊,要知道找水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母亲说:“为了找到水,为了让乡亲们得救,你应该出去找水,只要找到水,我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在母亲的极力劝说下,儿子含着热泪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母亲,踏上了找水的艰难路程。他不畏山高路陡,不顾杂草丛生和荆棘满地,找啊找。几天过去了,尽管他精疲力竭仍然一无所获。有一天,他来到了一座险峻的山峰,刚坐下来稍稍休息。
忽然,他看见不远的一处悬崖峭壁下有一丛十分茂盛的青草。他想,天这么旱,山上的草木几乎枯死了,为什么这草如此的茂盛?他断定这里一定有水源。于是他艰难地爬了过去,用力把那蓬草拔了出来。顿时,奇迹出现了。一股清泉喷涌而出,并且越流越涌。泉水流过了山岗,流过了田野,流进了村民的心田。
村民们得救了,大片干涸的土地又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原来,这股清泉是龙潭的泉眼,龙王就盘踞在这崇山峻岭之中。因为这位年轻人把龙潭的水给放了,因而得罪了龙王,龙王要惩罚他,要他变成一条永远臣服于龙王的龙。于是,这个年轻人回到家后,昼夜不思油盐,只想喝水,并且水量惊人。他年迈的母亲每天为他端水,开始用小碗、大碗,后来用小桶、大桶;再后来,干脆扶着他来到村边的井口,小井喝干了喝大井,大井喝干了就来到了清水江边。就这样,他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地喝水。一个漆黑的夜晚,瓢泼的大雨下过不停,一声炸雷过后,这位年轻人突然变成一条青龙跃向了江心……
这位年轻人走了,他的母亲很伤心,她哭啊哭,哭肿了双眼。因为她的儿子是为大家而死的,因此大家都来照顾她,让她度过晚年,为她养老送终。同时,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年轻人自发地来到江边为他磕头烧香、感激他的大恩大德。据说,现在台江的施洞、老屯一带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五日的“龙舟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年轻人。
由此看来,苗族人民对龙的崇拜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对苗族来说,龙除了具有一种至高无上的神的力量以外,还是一种精神源泉,一种图腾和信仰,更是一种喜庆和吉祥。虽然,苗族没有像汉族那样,把龙当成统治阶级的最高统治者,但同样把它当成崇拜的偶像。关于这点,从苗族青年游方对歌的歌谣中可以得到印证:“回家了阿妹,明晚来相会,莫要等你像条龙,等得人心乱哄哄”、“等你等得好心焦,好像等得龙一条……”等就足以证明,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的确,台江当地的苗族,对龙是相当崇拜的,除了农历五月二十五的“龙舟节”以外,还有台拱一带正月元宵的“玩龙灯”以及遍及台江的“接龙”习俗和老人死后安埋要选“龙脉”等无不充满着对龙的图腾与崇拜。
总之,龙是苗族人民心目中圣洁的“神”。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说,苗族关于龙的传说,关于龙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苗族村民心目中,每种“龙”,都有其特殊用途。人有什么需要,就有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龙”出现。比如,要吃饭,有牛龙;要吃肉,有猪龙、羊龙;要力量,有象龙;要穿衣,有蚕龙等等。
实从未迷路,只是有人孤独。郎德上寨是至今仍然保留“以十月为岁首”古代纪年法的少数苗寨之一。秋收过后,五谷入仓,即过“苗年”。在12天节日活动中,相当于大年初一的“龙日”,活动格外精彩。是日凌晨,鸡叫过后,男人起床,杀鸡做饭,举行祭祀。
姑娘及年轻媳妇起床后,立即爬上楼梯梳“新年头”,并用龙头形的银簪子,将仿古发型固定好。她们认为,梳理了“新年头”,插上了“龙头簪”,头发长得快,便于安插刻有“二龙抢宝”图案的“牛角形银冠”。“龙日”上午,不能泼水,不能扫地,否则怕得罪龙王、财喜外流。食品特别丰盛,吃法也很特殊。其中鲤鱼必不可少。鱼在苗族同胞眼中,不是“年年有余”之意,而是“龙王即祖先喜欢吃鱼”。他们甚至认为,鱼也是一种“龙”。以“龙”供奉祖先,祈求祖先管好水利,祈求丰收。
苗族的许多节日与龙有关,其中以“接龙节”、“龙船节”最负盛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郎德上寨的“接龙节”到来时,村民在巫师带领下,抬着铜鼓,浩浩荡荡,上山接龙,又在巫师带领下,把“龙”送到各家各户,祝愿龙王保佑五谷丰登、福寿康宁。在清水江“龙船节”中的龙,却与平常人们崇拜的龙大不相同。苗族同胞将龙视为“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它们于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在清水江上划龙舟,狂欢四昼夜。龙舟上的龙头,长的不是鹿角而是水牛角。苗族同胞认为,这种牛龙合一的“灵物”,既能耕田犁地,又能呼风唤雨,有了它,可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苗族村民,尤其是青年男女,每逢过节,要穿盛装,他们叫做“亮家当”。苗族盛装上的龙文化,特别有趣。苗族妇女利用平绣、皱绣、破绣、辫绣、轴绣、锁绣、结籽绣、盘绦绣等多种手法,刺绣牛龙、猪龙、羊龙、象龙、蚕龙、鱼龙等,据称多达几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