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初期,沦陷的法国。宁静的乡村小镇,相依为命的祖父和孙女二人,生活在他们自己的一栋老宅里。一个德军上尉的来到,打破了这一切:他所属的部队征用了这栋老宅的部分房间,指派他住了进来。身为普通的法国人,祖孙二人的反应不出意料之外。他们不满,可他们无奈。面对胜利的侵略者,他们只能用沉默来反抗,保持着自己最后的尊严。出乎意料,上尉是绅士的。他说着流利的法语,彬彬有礼。早出说再见,夜归道晚安,还不时点头致意,立正行礼。他是个真正的贵族。这并不单单在于他那带“冯”的普鲁士姓氏,更在于他的风度和做派。对于祖孙二人明显的冷落和抗拒,他丝毫未放在心上。唯一可能有点“打扰”的举动,无非就是他偶尔在客厅与他们共处时的喃喃自语罢了。他说,他原本是个作曲家,参军只是迫于家族的传统;他的父亲死于一战;他最爱的,是巴赫。女孩静静地听着。女孩的父亲也死于一战;女孩是个钢琴教师,她最爱的,也是巴赫。只是自他来后,她那钢琴的琴盖,就再也未曾打开。身为德国军人,上尉却从不吝惜表达对法国的尊敬,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思乡之情。他还说,他很高兴,能在这里遇到一位有尊严的老人,和一位沉默的小姐。毫无疑问,他是个英勇的战士,他胸前的铁十字勋章和战功章可以证明。但听着他侃侃而谈,只会让人感受到一个热爱艺术和人生的灵魂,仿佛根本与战争无关。女孩开始偷偷地看他:纳粹军服包裹着的,是飒爽挺拔的身姿;鹰徽帽檐下露出的,是英俊优雅的脸庞。女孩看着,看着,目光从冷漠到温情,从敌意到迷乱。
终于,圣诞夜,女孩对镜审视着自己开始成熟的身躯,换上了亡母的盛装衣裙。祖父去做弥撒了,她独自呆在客厅。她在等什么?上尉来了,仪表堂堂,戎装肃然。他在钢琴前坐下,轻轻打开琴盖,弹起了女孩弹过的,那首巴赫的前奏曲。优美的旋律在室内流淌,摇曳的炉火都似乎要被感染。曲毕,他默默地立于她身后。凝望,只是凝望。良久。一句“祝你圣诞快乐”后,他转身离去。女孩溜进他借住的房间,摩挲他平日戴的围巾,偷看他收到的家信,最后卧到他的床上,紧抱着他用的枕头,沉沉睡去······一曲动人心。她心动,他又何尝不是?少女怀春,君子好逑,天经地义。更何况彼此琴瑟相和,心有戚戚焉。只叹造化弄人,国仇家恨,硬生生将他们隔开。纵然朝夕相处,心意相知,却终究无法冲破这无形的壁障,多情空余恨。上尉是痛苦的,女孩也是。他为了战友们的骄横好战与之争执,向祖孙二人道歉;她则眼看着身边的邻人相继参加了抵抗组织,还把孩子相托付······两颗心不能在一起,连接近都不能吗?是的,因为世道不允。一个寂静夜,她无意中看到了抵抗组织在他的座车下放置炸弹。告诉他?还是不?一边是为国杀敌的民族大义,一边是少女情怀的纯真初恋。怎么办?怎么办?她一夜未眠。早晨,楼梯上传来他的脚步声,她的瞳孔遽然收缩如针尖。不管不顾,她冲向了钢琴,弹起了巴赫。急促的音符,留住了他的脚步,把他拉出了这个和死神的约会。炸弹爆炸了。她释然,而后惴惴;他惊恐,但即刻恍然。这是她第一次为他而弹,也是最后一次。上尉死里逃生,但两名同袍好友和勤务兵被活活炸死在眼前。女孩则目睹策划此次行动的邻居夫妇等人被抓走,他们的命运不问可知,只可怜那个托付给她的孩子。这就是战争。他们注定没法走到一块。
当提到德国时人们也许会联想到一头公牛,粗壮强健,为了生存它需要它的力量。而法国却是灵魂,充满浪漫与诗意。电影《沉静如海》改编自法国小说《海的沉默》。描写的是二战时法国战败,一位老人与他的侄女用沉默来面对一位住到他们家的德国军官的故事。一个是肩负使命与责任而拥有浪漫情怀的德国作曲家军官凡尔奈,一个是眉间常凝着忧愁,含蓄克制的法国钢琴教师简妮。作为战争中的敌我双方却在沉默中滋生出了隐忍缄默的爱意。沉默,贯穿着整部电影,也正如剧中的简妮面对德国军官凡尔奈保持着万无一失地严峻直到最后一刻。与其说他们的爱情打破了沉默,不如说它像是从沉默中产生的。从始至终简妮只对凡尔奈说过一句话:“Adieu”,就是法语中永别的意思,当时凡尔奈正要奔赴战争前线。颇有一分缘已尽,情未了的意思。整部电影没有过多华丽的修饰,却在平静和嘤嘤如诉中,让观影人在最后不知不觉地和简妮一起掉下眼泪。或许是在国仇家恨的矛盾中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爱自有万钧之力吧。会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在家装论坛看见一个介绍自己家装经验楼主的推荐。那位楼主将自己的家装饰的古朴别致,用台风刮来的树桩做成床头柜,在入户花园挂质着朴素的芦苇帘。这样的家里没有电视没有电视背景墙,却有着和电影中相似占据了客厅正面墙的书柜,书柜里紧凑的放满了各种书籍,几乎不留空隙。帖子的名字引用了电影中凡尔奈的台词;“这是一座有灵魂的房子。”笔者从小对“家”有种难以理解的迷信,强迫着自己严格的区分着“家”与“房子”“屋子”的区别,就像区分英语里的home和house。
一个屋子,首先要有人,然后要有回忆,是一个能让人安心的地方,才能称为“家”。现在想来,大概就是剧中所谓的“有灵魂的房子”。正是因为对“家”的固执,让我在搬离从小到大住了16年的地方之后,每每周末从学校回家也都固执的称为“回去”而不是“回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固执,才妄自觉得自己能够体会凡尔奈刚搬进简妮家住进她父母房间时她的愤怒,愤怒而又无法反抗。大概和看见在自己从小玩乐的大院的位置上重新建起了陌生的高楼,是一样的感觉。电影中老人与侄女简妮住的是一栋很大的房子,房中的墙纸已经有些发黄,边角也有些翻起,显露出一丝辉煌之后的困窘。沙发上披着白色的手工蕾丝装饰,书房里还有一架三角钢琴。因为没有充足的柴火所以屋子里总有些冷,叔侄俩做饭时甚至已经没有糖,简妮在单车被偷之后也只能徒步走回家脚磨出水泡。而在这样有灵魂的家里,却有战争与贫穷无法打败的温暖,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凡尔奈每每环视家中陈设嘴角都会露出赞许的笑意。
电影是改编自发表于41年的法国短篇小说《海的沉默》,曾经在处于德国法西斯压迫之下的法人民之间引起了强烈反应。在看完电影之后笔者也匆忙的看了原著,一篇约为一万六千字的小说。小说是以简妮的叔父,也就是那位老人的第一人称描写的。与电影不同,小说中更侧重的是民族尊严与爱国情怀的描写。原著中并没有电影中诸多对两人爱情强化的刻画,比如在圣诞夜两人独处凡尔奈为简妮弹奏巴赫的情节,以及英雄救美的桥段等等。而电影中也删去了原著中的一些对支线的描述。
这篇短篇小说发表之时,更多的是被作为一个表现了民族尊严的作品来接受与解读的,爱情的蛛丝马迹难以寻觅。阅读完原著之后,也更能体会到电影中人物内心的矛盾:战争时期的敌我,泾渭分明,不容越界,却不能抵抗本性滋生出的爱与情怀。大概也像原著中简妮的叔父说的:“但是在我的心中,也许还有另一种感情与这个意愿搀杂在一起,那便是我不能伤害一个人而不感到不舒服的,即使他是我的敌人。”总体上说,电影完整的刻画出了凡尔奈彬彬有礼与简妮隐忍克制的形象。无奈本人的文学素养仍然颇低,也颇不精通历史,无法从原著以及历史背景中分析更多。但是看完原著也解答了心中的疑问,为什么在凡尔奈奔赴前线后简妮也加入到了民主运动中去。大概就是因为感受到了凡尔奈对和平与文明的向往,所以即使往不同的方向努力,也一同相信,阳光终将照耀这片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