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就在西塘参加了方老师举办的汉服文化节,也是那一次才听说了《听见下雨的声音》,却不曾想,今天才看完此片。
总的感觉就是四个字:格格不入。不管是台湾的人土风情,还是汉服的展示,都显得那么格格不入。那种台湾的嗲声嗲气以及闽南语,说出来的台词很难抓住人心,老实说,我跳戏了很多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是不错,但是民族的也是小众的。对于电影而言,这是一种大忌。这部电影里充斥了太多声音:嗲气的对白,闽南语,雨婕的怪异声音,娘炮的声音,重金属摇滚的声音,古筝的声音,有时候,声音太多,也并不是一件好事,除非你能把它们以很好听的形式组合起来,但这些组合中间的距离被118分钟的电影拉的太远。
还有一个让我频繁跳戏的原因就是,太过压抑和冗长。中国的东西,需要耐心,花时间去雕磨品味的。电影的剧情只为最后的文化节服务,但是要欣赏文化节的展示,你就必须得耐着性子去看这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相当的压抑,而且这个压抑还很长。故事中的冲突都不很激烈,甚至到了可以的淡化的地步。不紧不慢温文尔雅,我期待着阿伦和以乐大干一架,结果一个拳头就结束了。
在故事的开始,阿伦和雨婕的恋爱,不能免俗以很快的速度发展,只是稍微比快餐爱情稍微长了一点。
故事雕琢的痕迹很明显,显得刻意而造作。剧中有些人物的表演痕迹太重,小瑜的更是浮夸,剧情人物都不自然,为了什么而去做什么的痕迹太重,还没有好好打磨好。
前一大部分时间,我都在焦灼中度过,平淡,枯燥,没有起伏,冗长。直到那一声古筝的脆响,眼泪就那么自然的流下来。仿佛是在射箭,弓张的越满,射的越远。但是拉满了却过了很久才放,拉弓的人早就把弦不自觉的松掉了。
不过本片的音乐还是很好听的,毕竟是音乐人执导的。清新的风格,安静的文字,需要咀嚼的意境。只是欠了一点火候,节奏太缓,情节太淡。如果你的电影在前面没有抓住观众的心,那这部作品后面再怎么样也不会有太好的成绩。你把伏笔埋的太深,观众如果没有看到倒叙的结尾,伏笔就成了败笔。
不过也难为方文山,把这么小众的汉服加入到电影里,作为同袍,必须要恭身行礼的。其实推广汉文化你可以做的更好,只是你每次都没有把弓拉满。
唱片业死了,灰烬之上催生了音乐人那颗电影的心。看着老搭档周杰伦电影处女作《不能说的秘密》收获美誉,词作人方文山心痒难耐,酝酿五年的《听见下雨的声音》紧赶慢赶,可还是比老搭档的第二部电影《天台爱情》慢了半个节拍,只得在冬寒中挤进这个并不算激烈的贺岁档之争。“下雨天,有人说是天空在哭泣,也有人说那是邂逅的天气,它是如此的浪漫,富有着感情,许多故事都是从雨天开始的……”方文山的故事阐述,仍旧是他所擅长的散文诗,这也意味着《听见下雨的声音》将在某种意境中追逐青春爱情。 故事围绕着雨天展开,“天空的哭泣”落下了淡淡的哀愁,不过这种哀愁并不是显性的。在显性的故事中,男主角阿伦是个追逐音乐理想的大男孩,他和他的乐队都是阳光而喜感,女主角雨婕同样不显哀伤,她是个向往传统汉服的小女生,清新脱俗且积极与世界沟通。故事的另一面却不无淡淡伤感,与雨婕的校园邂逅让阿伦念起来初恋Sharon,他努力地展示自己,他并不知道失聪的雨婕其实听不到他的音乐。故事的另一条辅线围绕周以乐展开,他与阿伦即是室友也是好友,阿伦同样不知,他心仪的好姑娘,就是好友时常念及并一直欣赏的笔友,而多年前的一个雨天,他目睹了发生在17岁的雨婕身上的车祸,以及她那段转瞬即逝的美好初恋。阿伦、雨婕、以乐和Sharon曾经在雨天交集,并在多年后衍生成了初恋、失恋、三角恋和暗恋。爱情的邂逅,命运中经意或不经意的交织,成为方文山的镜像乐符。
构成方文山这部电影处女作的视觉语言,基本还是台湾爱情小清新的那一套,只是在叙事和节奏上,
显得更加的细碎和解构,并融入了大量音乐的元素。所以相比视觉呈现,听觉上的追求也要略高一筹。方文山曾为周杰伦奉献过《菊花台》和《青花瓷》,从中也印照出他对流行与古典的荟萃,《听见下雨的声音》再次凸显了方文山贯穿古今的情怀。影片中柯有伦饰演的阿伦和徐若瑄饰演的Sharon都是职业玩音乐的,韩雨洁饰演的雨婕是大学汉服社的成员,释小龙饰演的美术生是画水墨武侠的,故影片以摇滚和古典乐为基调,并贴上青春、梦想和励志的标签。相比淡淡的爱情故事,影片中19首原声乐的创作更加到位影片最令人感怀的是徐若瑄和释小龙这对“同龄”组合。1994年,释小龙和郝邵文凭借《旋风小子》横空出世,当时就是由徐若瑄携林志颖保驾护航。当年的光头小子如今长大成人,与徐若瑄跨辈演绎寻找爱情的同龄人,令人感慨光阴易逝的同时,又好生妒忌徐若瑄的逆生长。在台湾一度曾流传过“听周杰伦的歌,赏方文山的词,看九把刀的书”之说,如今三位流行文化的“教父”都跨行玩起了导演。从三位结构故事和影像控制力来看看,九把刀的《那些年》的诚意和水准要略胜一筹,《听见下雨的声音》如一首现代青春的散文诗,与《不能说的秘密》也尚有差距,但比《天台爱情》来得纯粹和干净。后面还有卢庚戌的《怒放》和高晓松的《同桌的你》的跨业创作紧随,看来音乐人都誓要在音乐之外开辟的战场一见高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