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社论简直辣眼睛,我花了不到两分钟浏览全文,至少发现近10处可以拉出来吊打的荒谬论点。由于这篇文章错误太多,我决定直接从头开始一句句批驳。
社论错误1:问题的实质不是什么“阶级固化”,而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
北京某重点小学的学生参观国家博物馆时提到了“伪楚”这个大多成年人都不知道的历史知识点,而京郊某初中的学生为了赶回去吃营养餐不得不压缩参观时间。国博讲解员由此感慨中国社会的阶层固化现象。
且不论国博讲解员的以小见大是否正确,单说《人民日报》社论的反驳就是错误的。
这话应该倒过来说,表面上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实际上就是阶层固化。不然你追问一句为什么优秀的师资力量总是集中在发达地区,为什么美国名校的博士生担任人大附中的普通教师,而人大的硕博生很难在人大附中某得一席之位?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最终导致的结果不是阶层固化还能有什么?
社论错误2:普通人只要肯吃苦,有头脑,不敢说一定发家致富,但至少可以温饱无虞。
说出这种话证明中国社会流动性很强,这么不要脸的文字怎么好意思写出来呦!
普通人吃苦耐劳连发家致富都不敢保证,温饱无虞连小康水平都达不到啊! 阶层流动性是上下阶层的转化,达到温饱状态就等于进入社会上层了? 就完成阶层进阶了? 难倒底层的大众在吃屎吗,给点饭给点衣就算鲤鱼跃龙门了?
讲出这种话的人应该吊在南京总统府上,让他看看蒋介石的政府是怎么跑到台湾去的。
社论错误3:当今中国最有名的几位企业家如马云、王卫、刘强东等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马云父亲马法来
这就是《人民日报》所说的“普通人家”?
社论错误4:最能说明中国社会流动性的例子是演员王宝强。这些例子都说明所谓“阶级固化”是不能成立的。
抛开剂量谈毒性,不谈比例谈个例,这种逻辑谬误简直就是把大众当傻X,这是对人民群众智商的赤裸裸的侮辱!
这位社论作者应该去横店影视城蹲点观察几天,走访一下那些群众演员有几个认为自己能成为王宝强?
中国上亿农民工,只出了一个王宝强;中国50万群众演员,只有一个王宝强。业内对此评价是——世间再无王宝强,这样的例子不拿来做阶级固化的铁证都可惜了,竟然被社论作者当做否定阶层固化最好的例子,实在不知道怎么骂它才好。
社论错误5:唯有中国人在分家的时候,对家产是平均分配的。如此几代以后,所谓大地主就自动消失了
这么大放厥词历史教材同意吗? 历史学家同意吗? 那位在国家博物馆谈论“伪楚”政权的小学生同意吗?
简单的分家制度就解决了中国的地主阶层,吊死在煤山上的崇祯皇帝算是白死了,亡国之君都是嫌命长不想活了是吗? 封建王朝的癌症——土地兼并就这么被你轻飘飘一句说没了,你让躺在纪念堂里的毛主席怎么安息,他老人家带着工农打的是贫民阶级? 分的是贫农的土地?
这地主阶级到底去哪了!
社论错误6:直到今天,中国每年参加高考的学子有近千万人,其中有多少是所谓“精英家庭”的子女呢?
这句话就是教大家怎么用逻辑耍流氓,如果某地公务员招聘10人,报考人数1000,最后录取的全是权贵子女。按照社论作者的逻辑我可以这样洗地——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有1000人,其中有多少是权贵子女呢?
没错,参加考试的权贵子女就10人,可他们全都被录取了啊!只谈参加选拔的人员比例,不谈最终结果这不是耍流氓还能是什么?
北京的高校在京招生人数和外地招生人数能拉出来晒晒吗? 精英阶层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远高于平民阶层,其子女取得更优异的考试成绩无可厚非,但这种现象不正是阶层固化的体现吗?
社论错误7:连刘邦、朱元璋这种出身社会最底层的人都能做皇帝,这在其他国家是难以想象的。
北大社会学博士冯军旗读书期间曾在河南新野县挂职副乡长、县长助理,接触了该县包括县委书记在内的大量干部的信息,后写成博士论文《中县干部》。
在这个副科以上干部刚过一千的农业县,具有血缘和婚姻关系的政治家族就有161家,其中,产生5个以上副科级以上的大家族21家,5个以下2人以上的小家族140家,这就意味着每十个干部中至少有一个背后有家族势力,有20%的干部属于官二代。
一个小小的新野县就有161个政治家族,把持了该县几乎所有政府部门,放眼全国,政治家族究竟有多少你敢想象吗? 当下热播的《人民的名义》里出现了多少政治家族?
《人民日报》社论无视当下社会现实,拉上死了几百年的朱元璋,死了两千多年的汉高祖为今天的阶层固化洗地,你的脸皮要有多厚才能举出这种例子?
========================正确看待阶层固化========================
以上7点是我从《人民日报》社论中摘录出来批驳的荒谬之处,其实原文错误远不止7处,整篇社论都是荒唐言论。
看起来我对阶层固化极其愤怒,一路喷到底?
其实不是,我在以前一个类似话题里已经说过,阶层固化现象并不可怕,也无法避免。这是一个社会步入稳定,高度发达之后的必然现象,这不是洪水猛兽,即便是洪水猛兽也是一个社会别无选择的结果。
我不明白社论作者为什么不提红军长征时将军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为什么不提文革时一个上海工人可以火箭般的成为国家副主席,为什么不提文革时一位农民可以成为国务院副总理?
这些人才是社会流动性强,阶层固化不严重的产物,而代价就是兵荒马乱,社会秩序崩溃。
社会就像一只水桶,上下水层要想交换必须不断的搅动桶里的水,一旦停止搅动,时间一长桶里的水自然会处于静止状态,轻者上浮,浊者下沉。
社会阶层流动性强,意味着社会像搅动的水桶一样混乱无序,奴隶可以做皇帝,官员可以人头落地。所以有句古话叫做“乱世出英雄”,只有乱世才有英雄的出头机遇,而英雄是少数人,乱世中的绝大多数是人命如草芥。
阶级固化是社会趋于稳定后的必然现象,越发达越严重,这个道理很好解释,明明可以大大方方的说清楚,为什么要写出这种污染视线,侮辱智商的社论呢? 我们的敌人出在内部,出在宣传部门,出在人民的喉舌吗?
前几天在《拾遗》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穷人思维,把文章捋一捋,意思就是穷人固守的穷人思维,容易让穷人富不起来。而富人因其财富而持有的富人思维,则容易让财富如滚雪球一般。
虽然我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但现实更多的例子告诉我们,三代贫农的现象可能更为普遍。
阶级固化当然不是绝对的,拿马云、刘强东、王宝强这些人举例子不是不可以。但特殊的个例,并不能说明阶级固化的不存在。只能说明,它确实不是绝对的,这当然是废话。
然而在我眼中,我以为目前的阶级固化现状,较于过去算不上一种颠覆。财富仍然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得到传承,唯一改变的,是富人的传承没有过去那样的稳妥,而穷人,也不似过去那样难以翻身了。
但阶级固化的动摇更多发生在发达地区,那些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阶级固化仍然没有受到丝毫冲击。或者说,阶级固化在本质上,其实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模式是一样的。更多时候,资本发展更多时候是一种累加,而不是凭空爆炸。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在中国,钱生钱仍然是最为普遍的致富模式。
所以王思聪能够赚很多钱,这得益于他的资金基础,谁都不会反驳。但另外一项原因,就在于我在开头所提到的,思维模式是不可忽视的。如果给你五个亿,你赚的,很可能是比不上王思聪能赚的。
王思聪从小,可能接触的钱都是以万为基准单位的,在他眼中,他对于五个亿的金额分配,并不模糊,也有分配的经验与路径可循。而你呢,五个亿丢你面前,很可能就是一筹莫展。这是事实,也是影响着阶级固化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即思维定式。
你对于各方面的投资一无所知,很可能,存进银行,你说呢?
也就是说,贫富差距造成的显然不单纯是资金上的差距,带来的,同样还有资金分配能力上的差距,以及是,各种认知水准上的差距。一个家庭的贫富情况能够决定的东西太多了,你的教育,你的所处环境,等等。这些对于一个人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所以我自然明白阶级固化正在以不同的形式被打破,但同样,我也明白阶级固化正以更加多样以及牢固的形式,在被传承着。如果要阶级固化能够得以被普遍地破除,那一定是在社会的资源分配与金钱挂钩程度相对减少的时候。
事实上这是很难的,在走向贫富差距减小的路上,贫富差距本身就是最大的阻碍。那些穷人翻身的个案,更多时候是天才的偶然,而不是平民的日常。穷人翻身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可能需要几代人的耕耘。而富人的传承,则来得便利许多。我们虽常说朱门常出纨绔,但精英们,绝大部分也出自有钱群体。
再直观点说,你去查查北大清华中城郊人口比重的差别,就该明白了。在北大精华就读的,十个里面才有一个是来自城郊地区的。至于出国留学的,就更不用说了。教育已然如此,遑论其它,在这个最拼教育的时代,这一缩影不已然很好地解答了阶级固化的现状了吗?
当然,这不是悲观的论调,也不让人绝望。虽然穷人想要大富大贵很难,但现时今日,依靠个人的努力,能做出的改变还是很可观的。我身边有不少朋友,都是以一般的出身,混到了二线城市中等生活水准。
当然是不相信,人民日报用个例证明一个群体概念不成立,显然是不合理的。
什么叫做阶级固化?更准确来说,应该是阶层固化。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各阶层之间流动受阻的情况称为阶层固化。
我们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来,阶层固化是一个群体性的概念,尽管我们说中国没有阶级了,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还是会存在不同的层次。而王宝强仅仅是一个个案,作为中国农民的8亿分之一,他的富裕或者说阶层的流动是偶然性的。除了他本身的刻苦与努力,还有多少蹲在北影场门口路边等着剧组召唤的群众演员?有多少人幸运地被挑中了,就有百倍千倍的人更不幸。
其实,阶层固化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提到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用现代的思想来解释就是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简单来说,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从经济方面讲就是穷人越穷,富人越富,就像著名的教授提出来的,寒门再难出贵子。富不过三代只是在说个别暴发户,其实家有余财的家庭更加注重孩子的教育,更舍得为孩子的教育发展投资,在更好的教育的条件下,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更好,重点学校贵族学校的仅仅论师资都能甩普通学校八百条街,眼界视野和素质能力的培养必然会导致今后发展的优人一等。尽管教育资源配置和阶级固化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但是二者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下面是网友们的有钱爸爸们的家庭对比。有啥评论,笔者就不多说了,怕被请去喝茶,大家体会一下内容,数一下两类爸爸们的数量。
马云父亲是低调的曲艺界元老;顺丰快递创始人王卫的父亲是一名空军俄语翻译,母亲是江西一所大学的老师;马化腾的父亲马陈术是南下干部,中共党员,中专学历;王健林的父亲王义经历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红军 31 军 93 师连长、山西 129 师连长、一野野战医院科员。
李彦宏的父亲李贵富是晋东化工厂 ( 现更名为晋东集团 ) 的锅炉工;刘强东的父母以驶船为生(曾经)。
阶级固化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分程度上的强弱而已。不同程度的阶级固化下,而流动性也是不相同的。我们应该承认阶层固化的存在,但同时也应该尽量减轻这种阶层固化。至少我们应当看到相对于封建社会而言,我们现代社会的阶层固化是弱一些的。但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阶层固化也是在加强的,在阶层顶端的人自然想要加强的,但是为了社会的平衡性,要想办法打破这种加强,给更多的下阶层的人创造机会。而我们下阶层的人也不要只等着政府或者天外横财,加倍努力吧,也许能改变所在的阶层。作为下阶层,如果努力了也许不会突破这所在的阶层,但是如果不努力一定不能突破。
最后,引用人民日报的一句话,“普通人只要肯吃苦,有头脑,不敢说一定发家致富,但至少可以温饱无虞。”
呵呵。你承认阶层固化的存在会死吗?还是你想说很多普通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首先题目“人民日报举例王宝强欲证明"阶级固化"论调不成立,你相信么”有问题。阶层的固化不是相不相信的问题,他是本身就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阶层固化”的话题讨论越来越多,一方面反映了贫富差距问题,另一方面反映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市场竞争逐渐加强的趋势。
首先,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各阶层之间流动受阻的情况称为阶层固化。阶层固化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存在。这是常见的社会现象。只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阶层固化的轻重程度不同罢了。
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在时代的潮流下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以中国富豪排行榜为例:
而这些没有读过大学的,在社会中“上大学”的富豪创富经历都可谓励志。以榜单举例的几个为例:排名榜首的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1945年出生于江苏宿迁,中学毕业后便外出工作,1988年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1942年生于广东顺德,小学毕业后辍学,1980年成立了一个电器厂;女首富陈丽华1941年生于北京,幼年家境贫寒,读到高中便辍学,1988年,在香港成立富华国际集团。除了华夏幸福董事长王文学和蓝思科技创始人周群飞以外,排名该英雄榜前十强的企业家中,其余均是40后或50后,属于公众眼中的第一代创业企业家。他们都是非常普通家境一般乃至贫寒。
当然这一部分人的成功你可以说是个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和他们同一时代的人,他们当中的学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机遇,成功的摆脱了贫穷。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互联网+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而知识是一个人通往成功的一个捷径,同时,你还需要眼界和一定的能力。
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命题,有对的地方。然而,在当今社会,倘若一个成绩很好,但是缺乏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的人来领导一个公司,那么这个公司的未来不言而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相当一部分人过高考这一独木舟时,有一部分人通过出国、当兵、技校等其他方式来获取知识或提前走入职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论调还存在相当多的家长心里 ,他们不允许孩子看电视、玩电脑、接触其他电子产品,参与其他娱乐活动,然而“死读书”的时代已经逐渐逝去。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接受不同教育水平的孩子同时竞争的时刻,综合能力是考验他们存亡的关键。
这个社会有他公平的地方,首先我们处在社会中的人需要找好自己的定位,好高骛远和混吃等死带来的失败归因于社会未免可笑。回顾历史,我们的社会从未如此多样化,你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成功,比如赵丽颖和王宝强、比如朱之文王二妮,比如故宫博物馆的王津师父,比如运动员,比如各种技工……
阶级的流动需要积累,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国家的进步,家庭的进步,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
当有关部门开始举特例的时候,那就说明他要反驳的事情十有八九是存在的。
最近大家可能都在看热门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可是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除了一开始出现两集就去领盒饭的侯勇老师扮演的“农民的儿子”之外,几乎每个人都有着深厚的背景,各种关系盘根错节,理都理不清。
银行行长欧阳的老公是市委书记李达康,而李达康李书记曾任现任副国级领导人的秘书;原反贪局局长陈海的老爸是原检察长;现任反贪局长侯亮平的老师是省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高育良,老婆是中纪委的副局级干部;省公安厅厅长祁同伟是侯亮平的同门,也是高书记的弟子,其岳父是原省政法委书记,是高育良曾经的领导,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几乎每个人都有后台,或者用剧里的话说,叫做“政治资源”。
电视剧虽然有一定的戏剧性,但《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实,在人物关系上可能是他最现实的一点了。虽然普通人也可以考公务员。但是一方面普通人考公务员,极其之难,尤其是那些没有关系的人,另外即使普通人普通背景的学子当上公务员,其日后的晋升前景也是渺茫的。前两年听过这样一个笑话,某地县委开会,一位县委成员讲话完毕后直接说道“下面请我三舅继续讲话”。这正应了那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如果这都不叫阶级固化,那我不知道阶级固化的标准是什么了。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特例存在,就比如说人民日报举例的王宝强,的确,王宝强出身于社会最底层。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出身低微的他现在不仅当了明星还成了导演,自导自演了年度贺岁大(lan)片《大闹天竺》。在人民日报看来王宝强的经历对于所谓的阶级固化是很好的讽刺,但是真是这样吗?
大家认识熟悉王宝强应该是从电影《天下无贼》中开始,在这部电影里,王宝强饰演的傻根。也是和他本人一样是社会的最底层,而在《天下无贼》之前王宝强还演过一部电影,《盲井》,其中演的是一位矿工。而在之后他演的众多角色比如说,《士兵突击》里边那个许三多,《人在囧途》之中的牛耿等,仍然是社会的的最低层,或者说出身于社会的最底层,王宝强演的是他自己。这算的上上升么?王宝强所做的,只不过是在摄像机面前表现他原有的所在的那个阶级的面貌,仅此而已。
当然不相信,且不说阶级固化是否存在,单就王宝强这个例子就是不合理的,社会上任何意识形态的产生,都是不同群体的观点所决定的,如果以个例作为论据,是无法起到有效的论证作用的。其实人民日报的本意是驳斥阶级固化这种论调,并且用穷苦出身、一穷二白的王宝强取得的成就作为参考,殊不知王宝强的成功跟阶级论没有任何关系,这也是无法复制的特殊现象,如果没有冯小刚等知名导演的提携,今天的王宝强依然在北影厂门口趴活,其能够成功看似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实则是娱乐圈野蛮式发展的受益者。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是当今社会争论比较大的热点话题,其实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完全没有必要去做任何形式的辩驳,因为在没有充足证据作为证明的情况下,任何辩驳都是苍白无力的。如果用王宝强的成功作为参考,认为没有优质教育资源也能够成才,那么王宝强除了憨厚、愚钝的本色出演以外,有任何专业层面的体现呢,如果拿其导演电影作为例证也是站不住脚的,如果看过已经上映的《大闹天竺》这部影片,就会发现没有任何出彩之处,曾经有位知名导演说过,现在是个人就敢做导演,说白了,王宝强做导演不是因为具备这个能力和实力,而是借助自己的明星效应挂名而已。
王宝强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并不具有任何代表性,这种畸形的成功是我们当今时代的一种悲哀,想想那些专业学表演的北漂一族,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和汗水,他们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从理论到专业,都经过了系统教育,可到了市场上,王宝强这种小学都没读完的人却成为了万众瞩目的明星,这不是时代的悲哀还能是什么呢,如果一定要给其定位,那么这就是典型的阶级固化,因为这种畸形的成功,将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映衬的一文不值,这就是典型的王宝强所代表的野路子和专业演员的学院派之间的阶级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