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的喜剧里我记忆犹新的段子有两个,一个是《甲方乙方》里姚远使坏让李琦“打死我也不说”;一个是《没完没了》里傅彪喝醉了娇羞的抱着瓶子喊得“十三,路易的”。后来冯小刚不怎么拍喜剧了,就出产了一票自以为能抗住贺岁档期的烂片,所有的片段加起来都不如曾经冯导一部电影的笑料好看。但后来想想,其实冯导也回不去了,后来拍摄的不是《唐山大地震》、《1942》这样沉重的不得了的历史题材,就是《非诚勿扰》这种水的不得了的爱情故事,思想觉悟也许是上去了,嘴角却也耷拉了。
喜剧于是成为了冯导胸前的一抹护心毛,平时可以金刚护体,在近两年饱受质疑时还可以拿出来挡挡煞。冯氏喜剧无可超越,有人说是因为王朔,有人说是因为时机好,我倒觉得最重要的是他懂得什么叫做市井幽默,拍出来的电影就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集合,这逗贫玩好了叫艺术,调侃做到位也就是幽默。但只有一个问题回避不了,就是市井幽默一定要扎根于市井,想要把这种幽默发挥到极致您就必须把桌子上那瓶红酒换成二锅头。只是冯导后来火了,华谊兄弟估计也入股了,名人做久了喝惯了法国的葡萄味,估计是再也尝不来这56°的牛栏山了。关于这差异我就举两个例子:一是色诱,《甲方乙方》里对李琦饰演的厨子使美人计,刘蓓小曲一唱青衣一扮那起的是范儿,魅惑不脱衣,利目三分笑,到了《私人订制》里李小璐上来那就是开的和高叉泳裤似的泳衣,又是摸背又是湿身,不但肤浅的露骨还色诱的毫无水平,尽显这高层社会的美色奢靡。
《私人订制》的段落式故事看似被葛优带领的梦想订制公司联接成线,但看起来更像是个春晚小品的大乱入。当李咏客串登场时,也就恍然大悟,原来不过是2014年春晚的一场大预演,无论是针砭时弊的反讽,还是大刀阔斧的自嘲,又或者是接迥而至的笑料包袱,都活脱脱一道春晚小品的家常菜。倘若真回归电影本身,毫无细节的情感故事,故作聪明的情景桥段,还有刻意做作的情感升华均显得毫无代入感,观众最期待的喜剧元素,在没有故事张力的推动下,就像一个个笑话冷不防的过来咯吱你,
偶尔会心一笑,但无法走心的2小时还是显得无比漫长。浪漫爱情片喜欢独立成章,比如国产片中的《全城热恋》、《爱》等,虽然简单直接,但每一段故事都着一条清晰的情感故事,从不爱,到了解,再到爱的内心情感历程是观众走心的主要原因,而到了《私人订制》这里,依靠演员符号化的表演完成了一系列的笑料式的转变,看似每个人物都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之旅,但观众对于三位被订制者的梦想实现之旅一直停留在了耍猴逗趣的表面。
《私人订制》尽管打着致意《甲方乙方》的头衔,尽管看上去好像是《甲方乙方》的升级版,但绝对难以望其项背。值得肯定的是,冯导电影景色更美了,场景更宏大了,钱一定是没少花,不过生拉硬拽几个笑料,葛大爷牵头几个年轻人组起的草台班子也敢来提传承实在有些扯淡。
他们口号喊得震天响,效果还得靠票子堆起来。冯导大概是忘了,钱是好东西,但也不是最好的东西,这世界上有些东西是金钱买不来的,比如观众的审美,比如口碑。我不知道王朔是给了冯小刚一个完整的剧本还是只给了他几个搞笑的段子然后冯导就自己策马奔腾了,《私人订制》的故事性和连贯性都不足以成为一部合格的冯氏喜剧,它本身就是个悲剧。至于冯导,我只能说,上面的风呼吸的太久,就不用和我们一起幻想着还能接地气了,咱还是相见不如怀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