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南大仙林校区看完这部话剧,非常感动,多次戳中泪点。讲述的老南京人的悲欢离合,一群儿时小伙伴,老了以后,对故宅的思念和守候。这部剧让我想起一部电视剧,讲的是老北京人对四合院的守候,也是老宅。其实反映的主题是一样的。看这部剧的时候也让我想起了在北京看的《窝头会馆》。一直以来,北京有很多类似的话剧反映老北京人的生活。相比之下,其他城市对自身文化的用话剧的形式展现,则稍显不足。这部剧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剧中充满了浓浓的“南京味儿”:秦淮河的灯笼;扎不同颜色绳的粽子;各种南京小吃(老卤面、油渣)、带有南京口音的对白和南京话……它让人们看到:南京有的,不仅仅是鸭血粉丝汤而已……主题上:三个老男人的基友情(好吧,是邻里情),间插反映女儿和父亲的亲情,老南京对故宅的恋旧之情。整体感情冲突并不复杂,非常工整。虽然可能略显粗糙,但是质朴、干净。“别把我一个人丢下”,让人唏嘘。或许有不同童年记忆和人生经历的人会在剧中找到不同的泪点。
对于剧中一些台词,我觉得还是要尽量贴切那个时代人的习惯用语。比如几个“国庆”说到“你是不是喜欢白雪”。那个年代出生的人(50后),表达感情恐怕不会说“喜欢”、“爱”这种词吧,而应该会说“你是不是对人家有意思?是不是看上人家了?”这样的话。我认为剧本写作者或许是个年轻人--至少比几个国庆年轻。尽管他已经尽力去贴近50后的生活了,但是真正的50后们去看了,一小地方会不会有共鸣,或许值得商榷。关于剧情可以进一步深化、挖掘。剧中这些人分开40年,剧里着重写的是两头:分开前的童年时代,上小学的时候,和分开后的重逢的感情。那么,既然感情如此深厚,为何40年未见?这中间各人的经历有怎样的曲折,又能反映怎样的世事沧桑?虽然一台话剧不能讲尽,或许也能挖掘一下。对于历史的对比:从“念毛主席语录,唱语录歌”,到今天时髦靓女,广场舞,小苹果……这中间的历史变化或许也值得挖掘挖掘。3.转折可能略显突兀。马国庆的化验单拿错了,同名同姓同性别,年龄不一样。这种桥段似乎在一些喜剧电视剧中比较常见。所以看起来还是显得不自然、笨拙。4.结尾有些仓促。全剧是根据季节分为春夏秋冬几幕,冬天那一幕就只有下棋、打电话的情节,然后就结束了。是不是能再丰富一下?当然,本剧已经做的很好了。很难要求南京本土话剧一上来就赶超人艺那些经典话剧。但是,这部剧至少让南京这个与北京遥相呼应的江南文化中心,在反映城市风貌的话剧之中有了一席之地。
看了令人如饮了杯淳香浓郁的米酒,回味无穷。南京是民国的首都,南京民国建筑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是南京的肌体,也是南京的灵魂;这是有形的资产,也是无形的财富;这是时代发展的标志,也是中国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处理好“城市建设”和“保护性开发民国建筑”这一矛盾,是个十分棘手的难题,任重而道远。中国话剧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和现实联系在一起,和中国历史发展同步。《民生巷11号》演的就是这段历史。这个戏没有正面表现如何处理“城市建设”和“保护性开发民国建筑”这一难题的政策、过程和结果,而是用话剧形式讲述了一个有关这方面的南京故事。要说《民生巷11号》这部戏,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话剧,是实验话剧。这出话剧无起承转合,无明确的戏剧冲突,无一个很动人的故事,无一个高潮点,不符合话剧三一律。那么,《民生巷11号》让观众看什么?从头到尾看的就是一个氛围,一个南京的人世百态,一个发生在南京城南老宅里市井生活。
一出好戏,一段人生;《民生巷11号》的每一幕戏,都是一段情感人生;从亮台,到暗台,不需要拉幕,布景也只一个,但掌声却总是会从每一个观众的心里响起来!我想到了《致青春》、《少年台湾》、《汽车总动员1》……每一个人内心深处一定都会有一个“民生巷11号”,那是用脚走出去,又会用心走回来的地方。通过老宅子里的老人、老物件、老吆喝、老小吃,讲述了一段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南京故事,在记忆碎片中折射出城市文化的风土人情与深厚底蕴,寄托了人们对故土家园的深情眷恋。该剧去年受邀参加了第二届“柏林中国文化节”,并入选2014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此后又经过多次打磨和修改,本月在南京各高校巡演,受到青年观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