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规矩:不准渎神,不准滥呼上帝之名!”
“把信仰寄托神,把贱命交给我。”
这是电影《肖生克救赎》中典狱长的两句话,而当Andy走进监狱,听到典狱长的训言后,就像Red所说:“当你进笼,门闸锁上,你才明白这是玩真的,眨眼间,一生就毁了,只留下无穷的悔恨。”
自从1994年弗兰克-德拉特将它搬上荧幕之后,这部电影就和《教父》一直争夺IMDB第一的位置,而近些年来,这部电影更是蝉联影史第一。有时候,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本片能够被这么多人认可?它究竟向我们传达了什么?而在我看来,传达的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一个要素:自由。
当然这样一个主题并不是生拉硬拽的放进观众的意识里,而是像电影中的那句台词:“肖申克监狱中的犯人人人无罪”一般,讽刺性地让我们记住了自由。
Andy的自由
由蒂姆-罗宾斯饰演的Andy作为本片的主角,是自由的化身,在Red对于Andy的一次描述中,这样说道:“他的步伐和谈吐简直是异类,他像是在公园散步,无忧无虑,仿佛身披隐形衣。”
确然,在电影中,罗宾斯像是一个隐忍的绅士,或是自有小天地的上层精英,和Red相比,和老布相比,和三姐妹相比,和他的那帮朋友相比,他总是用讳莫如深的眼睛打量着肖申克的一切,他貌似不属于那里,尽管事实如此,不过由于他自身的魅力,让他很快有着肖申克监狱所有犯人都没有的能力和才华。
Andy的第一次好运来自于一次修缮屋顶,当他听到监狱长抱怨交税的事情,便知道这是个转变在监狱中地位的关键点。自然,凭借他大银行家的学识,这点税收上的事情难不倒他,而他的要求也仅仅是给他的朋友们每人三瓶啤酒。
“修缮屋顶之后,阳光洒在肩头,仿佛是自由人,像在修缮自家屋顶,我们像是造物之主般自在。你可以说,他想拍狱方马屁,或想博取狱友的友谊,但我呢?认为他只是想重温自由,即使只有一刹那。”Red如是说道。
可能是因为Andy的确没有犯罪的缘故,也可能是由于他自身对于自由从不放弃。他凭借学识为监狱每个狱警报税,甚至到后来成为了典狱长的御用“洗钱手”;凭借每周一封信,后来每周两封信的频率,终于在肖申克办起了更大的图书馆;而他本人也帮助众多狱友考取证书。这些貌似与他毫不相干的事情,为什么他如此坚持去做,我想那是一直隐藏在他内心不放弃的人的生存,他觉得人就该是怀有希望的,就该是存有自由之心的。
不过他并不是一味的乐观,他知道他生存的地方是何地,当Andy与典狱长第一次正面交锋时,关于《圣经》的讨论,他们各自喜欢的是这样两句:
“所以你们要惊醒,因为不知道家主何时来。”——《马可福音-13章55节》
“我是世界之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时得跟着生命之光”——《约翰福音-8章12节》
第一句是Andy所说,象征着Andy的隐忍和警觉,他之所以能够潜伏二十多年,最终越狱成功,不只是在于他的聪明绝顶,更在于他能察觉周围发生的一切。而典狱长最后想不懂为什么会被一个犯人搞垮,也在于他喜欢的第二句圣经名言,因为他自高自大,把自己当做肖申克的主宰。
Andy虽然早就在准备越狱,但是由于汤米的出现,让他延迟了计划,一是为了教授汤米,让他可以拿到证书;更重要的是汤米告诉了Andy真正的杀妻凶手,这让本来打算用越狱完成的自由旅途,改成了公正的法律重启。不过之后典狱长为了自己的私利,不仅没有为Andy找寻真正的杀人凶手,还狠心地将汤米枪杀,这样的一个结局彻底终结了Andy的自由希望,自然,他最终选择了越狱并将典狱长的罪行大告天下。
Red的自由
和Andy相比,Red的自由显得苍白无望,他虽然是本片的第一叙述者,但是在他经过两次假释申请失败后,他踏上了和之前老布一样的路途,患上了“体制化的病”。
记得老布害怕出狱,拿刀威胁赫伍之后,Red曾经这样说过:“老布没有疯,他只是体制化了,他坐了五十年牢,成了井底之蛙,他念过书,在狱中有地位,出狱就成了废人,双手犯关节炎的囚徒,想向图书馆借书都会被拒绝。”
自由对于Red来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彼岸,他渴望过,但是他也快被“体制化”了。因为自由不是天生的,“自由”这个词的含义和实际状态是人赋予的。就像一个奴隶,如果他一出生即被人奴役,没有过自由,那么他就不曾知道“自由”的感觉,同样,一个虽然享受过自由,但是却跌入失去自由深渊近30年的人来说,他也渐渐地忘却自由为何物了。
不仅如此,甚至可以说Red是恐惧“自由”世界的一份子,就像他说老布在监狱中有地位一样,他在监狱中也拥有同样的地位,他有自己的“销售渠道”,他可以让狱中的犯人“有求必应”,但是一旦出了肖申克坚固的铁门,他成为了什么都不是的犯人,这种状态竟有点像中国的一句古话:“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虽然含义不同,但状态却一致。
作为恐惧自由的成员,Red甚至告诫过Andy:“朋友,我告诉你,有希望才危险,希望能把人弄疯,希望无用,你最好认命。”
换句话说,Red是个命运论者,他的三十多年都沦陷在失去自由的环境中,连上个厕所都得打报告,以至于出狱后,不打报告,上厕所都挤不出一滴尿,自然不能做到和Andy一般的自由追求者。毕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Andy就是那种“有些鸟儿是无法被困住的,因为他们的羽毛太耀眼。”
肖申克的自由
肖申克没有自由,就像电影中出现的第一次升降镜头。
肖申克存在过自由,就像电影中出现的第二次升降镜头。
当第一次俯视视角出现的时候,Andy走入肖申克,开始了他近二十年失去自由的荆棘之途,大广角鸟瞰视野的画面象征着自由的沦陷,而配乐的低沉伤感更代表着此处是自由的绝缘体。
当第二次俯视视角出现时,那是Andy播放唱片的时候,此时自由对于肖申克的犯人来说,就像Red的那一段话:“我未搞懂她们唱什么,其实我也不想弄懂,此时无言胜有言,她们唱出了难以言传的美,美的令你心碎,歌声直窜云端,超越失意囚徒的梦想,宛如小鸟飞入牢房,使岩墙消失无踪,就在这一瞬间,肖申克众囚徒仿佛重获自由。”
可是阴暗始终属于肖申克的本色,这一点未曾改变过,典狱长枪杀汤米的那一段尤其经典。当汤米被枪杀后,镜头切换到了俯视视角,像是上帝查看人间的罪恶一般,审视着典狱长阴冷地走过汤米的尸体旁,但是上帝并没有做什么,而是任由这一事情在肖申克肆无忌惮地发生,其讽刺性如同典狱长办公室的那一幅字:“主的审判迅速降临”,上帝视角是在讽刺正义,而那句话则是在讽刺罪恶。
当我们回头看这部电影中有关自由的阐述时,我开始觉得,所谓的自由即是希望的土地,而一个没有自由的土壤,就不会有希望的种子,Andy也在片尾给Red的信中说到:“希望是好事,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而这一段话正好适用于本片为何被众人认可为“影史第一”。
《肖申克的救赎》豆瓣评分9.6 至今没有任何一部影片闷骚超过它,本文将通过影片四大谜团看点来告诉你这部电影的经典之处。
、
逃离监狱的戏象征着什么?
影片的最后,监狱长戳破海报,露出被遮掩的圆形洞穴。在一个大雨之夜,主人公安迪钻进洞穴,爬过五座橄榄球场的宽度,越狱成功。
牢房象征女人的子宫。在这个子宫里,安迪日日夜夜孕育着不屈的灵魂。海报上的女明星与洞穴的意象构成“重生”的象征。
他“通过”女人的身体,进入一个洞穴,长长的监狱污水道,就是母亲的产道。与初生的婴儿一样,他的再一次生命,也必须通过污秽、恶臭、黑暗、挤压,突破降生时的重重艰难险阻,获得生命。这一次,生下他自己的,是自己的意志。
瓢泼大雨冲刷掉他的满身污秽。
这就是一场为新生儿举行的洗礼。
看懂了影片最关键的部分,我们再分析其他的段落。
这部没有女人的戏为什么这么好看?
影片没有女主角,但一共出现三位海报女郎。
第一任,丽塔·海华丝。
她在美国40年代红极一时,是前梦露时代的“爱情女神”,也是男人们的梦中情人。据传美军往日本投掷的原子弹上都贴有她的照片。
她的海报还曾经出现在《穆赫兰道》和《偷自行车的人》中。
《偷自行车的人》
肖申克的囚犯们看的正是她最经典的荧幕形象,《吉尔达》中的她风情万种,性感迷人。
第二任,玛丽莲·梦露。
监狱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外界时代的流行风尚只有通过偷运进监狱的女明星海报吹进来。梦露的这张照片风靡了全世界,狱犯追星当然也不能落伍。
第三任,拉寇儿·薇芝。
第三位海报女郎叫拉寇儿·薇芝,这个造型出自1966年科幻电影《公元前一百万年》,拉蔻儿·薇芝在其中身着米黄色兽皮比基尼的大胆造型让人喷血。
监狱封闭了男人们的性欲,犯们只能成天对着女明星们性幻想。女人,提醒着他们的某种欲望,也提醒着他们作为人最基本的存在感。这部电影没有女主角,三位海报女郎,是变相的女主角。
海报在剧情中的作用显然是为了遮掩安迪凿的逃生洞。这个洞是为了让他穿破监房,通过监狱的下水道,逃出监狱。这些设计为安迪重新获得自由提供了环境合理性。
而在镜头层面上,这张海报和这个洞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在女明星的海报背后打洞,象征跟女人做爱。对性爱的欲望,如同对自由的渴望,每天提醒着安迪,他还活着。
甚至他的重获新生,也需要戳破海报,钻入这后面。
剧中为什么安迪要扩建图书馆?
肖申克监狱是过度压抑的体制的象征。人生而自由,但是当长期丧失自由后,人就会再也意识不到这项人生基本权利。
安迪认为意识是与素养有关的,他扩建图书馆、帮助狱友学习、帮狱友搞到流行唱片,带领大家欣赏音乐,这些艺术,修养的建设,都为了重新唤起众人对于自由的意识。
影片中有一场戏是安迪冒着触犯禁忌的危险,为所有囚犯送上一份充满自由气息的豪礼:他冒犯禁忌在监狱喇叭里播放《费加罗的婚礼》。
优美的女声从扩音喇叭里流淌出来,狱警、囚徒们都被莫扎特动人心魄的音乐深深感染。音乐消灭了他们的阶级差别,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一样的、来自上帝的馈赠。
那一刻,无论你是狱警还是囚犯,你受到的艺术感染是同样的。
安迪之所以如此重视知识文化对人的作用,是因为他深知,正是书籍、音乐、知识学养的熏陶让他有对现实困境的强大超越能力。
黑人瑞德和白人布鲁克是同一个的两种命运
由摩根弗里曼扮演的瑞德(Red)是一个已经在肖申克监狱服刑了20多年的老油条,他几乎是监狱中的地下司务长。
他和老头布鲁克构成了本片最重要的一对人物对照,是体制压迫下命运的一体两面。
一个被判无期,在服刑50年后获得了假释出狱,但最终在破旧的旅馆里上吊自杀。
老头布鲁克在长长的人生中,已经彻彻底底地被体制驯化了,自由对他没有了任何意义。失去了限制和管束,他竟然无法活下去。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安迪,瑞德也难逃这样的命运,牢狱20年,他也已经被体制化,害怕外面的世界。
可以说,影片对布鲁克的描写,就是在告诉观众,如果瑞德不转变,他的下场就是另一个布鲁克。
所幸安迪的人格魅力与榜样的力量,使瑞德避免了布鲁克斯的命运。
十年后,经过40年监狱生涯的瑞德获得了假释,他在与安迪约定的橡树下找到了安迪留给他的一盒现金和一封手信。
他听从安迪引导,执着地南下墨西哥,两位老友终于重逢在阳光明媚的海滨。
这部影片深刻地探讨了自由与体制的关系。它教导我们永远保持对自由的信念。
然而有趣的是,本片在1994年电影公映时并未获得太多票房,并且在1995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上,虽然获得了包括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配乐、最佳混音在内的七项提名,但最终却颗粒无收。
但这似乎证明了好的电影是需要时间淘洗的,随着时间越是久远,它的价值就越是坚挺。
四个原因可以概括这一现象:
1、无冕之王的补偿心理:
1994年《阿甘正传》和《低俗小说》夹击之下,《肖申克救赎》最终在奥斯卡上一无所获。但究其本身而言,确实是一部很优秀的故事片,放在奥斯卡电影小年的话,拿最佳影片毫不为过(比如《平民窟百万富翁》那一届)。在“金子始终会发光”这一亘古不变的理念指导下,在IMDB网站影迷们交口陈赞的推崇之下,当年的无冕之王渐渐被大家拱上了神坛。大家可以看看IMDB网站前十名的影片,几乎只有《肖申克的 救赎》这一部“平民类”的影片,其余的基本都是在电影艺术史淘炼出来大部头。大家也可以这么理解:伟人受人敬仰固然常见,突然有一个平民英雄光芒四射其实也不奇怪。
2、荣誉叠加的马太效应:
中国的电影社区网站(如豆瓣和时光),其榜单及评分机制基本上都是模仿IMDB而制的。鉴于中国影迷普遍的崇洋心理,所以大部分在外国评价颇高的较为通俗的影片,移植到中国之后依然受欢迎。 所以在IMDB排名第一的影片,到中国之后依然卫冕这一点其实很正常。后面冲着第一这个名号来看这部影片的观众,除非是看完之后心理落差太大,一般是不会违逆众意的说一般的。于是接近十分的荣誉从外国开始叠加, 到中国继续五星蔓延,马太效应形成了目前的燎原态势。
3、可能不为人知的一个花絮:
其实长期霸占IMDB网站第一名的其实本来是《教父》,《肖申克的救赎》本是千年老二。但《黑暗骑士》成为神话的那一年,许多诺兰的”脑残粉“(中性词,无贬义)为了让《黑暗骑士》登顶,开始疯狂的给当时的冠军《教父》打一星,结果顺利的将其拉下马,并将《黑暗骑士》拱上神坛。但毕竟不是名正言顺的上位,评分看得不是激情而是时间,没过多久,《黑暗骑士》便从冠军跌落,千年老二反而渔翁得利顺利上位。从此占领冠军宝座。另外,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肖申克的救赎》要比《教父》的准入门槛要低,所以其支持率高于《教父》倒也正常。
4、前面的三个原因都是”器“,最后我说一下所谓的”道“,也就是这部影片本身:
《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是《四季奇谈》中四个中篇之一),这是史蒂芬·金为数极少的没有涉及恐怖及灵异题材的小说。
归根结底,电影的主题其实探讨了”自由“,这个仅次于爱情的母题。这个故事通俗易懂,演员们个个都有种隐而不发的魅力,还有着极富戏剧性的悬念结局。但这都不是它可以成为”伟大“的主因。它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个人可以因为"自由”而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在这一点上,《巴比龙》和《肖申克的救赎》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最终他竟然成功了。深处天朝的人对此可能更有感触吧?毕竟,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追求心性的自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之一,在现实中我们受尽挫折,在光影之中我们希望成真。
我从来没有看过关于这部片子的任何一部影评,当我写完之后,我或许会想去找一下有关这部片子的影评来看一看,但容我写完自己的感想。
这部片子我撸过很多遍,也被许许多多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安利过。
我想他之所以获得这许许多多人的认可和喜爱。是因为救赎和彼此救赎。这种救赎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如果我们人生中某一个痛苦的阶段就是一座囚牢,那么我们理所当然的想要逃离,逃往到可能存在无限美好的某地或未来,逃离需要勇气和坚韧不拔坚持到底的决心,其间必定困难重重惊险交加,那么也理所当然的我们需要有人与我们同行,互相鼓励,互相承诺。这是一个自我救赎和彼此救赎的过程。
最后,终于成功逃离。
舒缓的音乐,起起伏伏的道路,平淡的路人,漫向天边的海岸线,躺在沙滩上静静等候的小船,相视一笑的伙伴,一切都预示着未来的美好,预示着以前所承受的苦难都是值得的,然后打个END!一段救赎的完美结局,他们以后或许还有波折和坎坷,但我们看不到了,我们只会想,真好,这就是我想要的结局。
这样的故事,给了我们这些或许正身处某座囚牢的里的苦命人,一个可能或者说心理暗示,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你想,只要你相信,只要你愿意去做,只要你伸出双手,就能得到一个愿意和你一起去挣脱牢笼共奔康庄大道的友人,你就可能拥有美好的幸福的未来。不管你现在的情况多糟糕,未来都一定会是你想要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