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导演莫腾·泰杜姆曾执导获奥斯卡八项提名的《模仿游戏》,他在《太空旅客》中想创造一个“兼具未来及复古感”的世界。该片讲述了在120年的太空飞船航程中,男女主角提前90年从休眠中醒来,两人在相处期间产生了爱情火花,最终也一起解决了飞船因濒临坠落的巨大危机。国内影迷对这部大片的评分相对宽容,豆瓣6.8分、时光网7.8分的成绩不算太差,而影片口碑与国外媒体及影迷的评价相似,普遍认为该片视觉特效和美术设计等方面可圈可点,但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两位明星的魅力和互动上,缺乏对“生命”“孤独”等主题的探讨深度,同时也质疑影片有些“三观不正”,对“幸福”的定义过于简单粗暴。
男女主角两个人发现医疗仓可以用来休眠,但是只有一个医疗仓,不能容纳两人。他们最终选择都不休眠,在船上相伴终老。真是一个温馨而悲伤的结局。移民公司设计的流程中,是没有考虑中途会有人醒来的。除了休眠中的5250个人类,剩余都是机器人。如果确定机器人不需要使用人类医疗仓来修理自身故障的话,按照移民公司的逻辑,在这艘船上,其实是不需要有医疗仓的。但是他们放了,而且只放了一个。反过来想,如果移民公司考虑了防灾设计,认为航行中确实可能会遇到意外情况,那么就不应该只配备一台医疗仓。
为什么休眠过程中断以后,不可以再次启动休眠?或者从成本或时间考虑,该不该考虑中断重启设计?移民公司对于飞船可靠性的过度自信,认为旅行中途休眠中断需要再启动的场景极低,且休眠前需要乘客对自身进行一些比如打针等的操作,操作的成本也较高。出于以上考虑,先满足主要场景下的核心功能。看起来也很有道理。但是万一出现了呢?毕竟人命大于天。所以,核心需求的边缘场景,尤其是涉及风控的,需要在上线之初,至少在公司体量有了提升之时,就加以考虑。影片中的这家移民公司,够大了吧。
模块分担负荷系统。这大概是最吸引我的一部分设计了。在飞船被撞坏的系统停止工作后,其他模块自动分摊它的工作,以保证飞船继续正常运行。作为一个大系统,要实现这个,大概需要模块功能冗余,分配调度算法,啊啊啊,真不错,然而,倘若当机位太重要,其他模块牺牲自己使用效率,也供不起的时候,这场闹剧就该结束了。
我先不说外观,说说系统。本来看片就是看片,本不用纠结情节合理性,以下是由情节设置引发的思考。太空乘客们需要在休眠仓中休眠一百多年,才能到达外星殖民地。可是男主因为飞船故障,提前醒来了90年。而休眠仓不支持在飞船上进行再休眠操作,这就意味着,男主要在飞船上孤独终老。
阶级划分明显。普通乘客和VIP以及更高级的VIP待遇差很多,对于富人娱乐设施极其丰富。像商场一样分楼层管理。每一层有各自的职能,比如睡眠仓,咨询大厅,教室,驾驶室,医疗室,酒吧,游泳馆,不同阶级的卧室,似乎都分布在不同的楼层,中央是空的所以可以种树并无限往上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