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可以将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但绝对不可以有意识的设定为自己想要成为的目标。重要的是,他并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还在靠租房子的你,如何正确理财?提升工作技能?早日实现财务自由。这部电视中大量关于工作内容的部分,都是很模糊的一带而过。这在该剧中很多处都有体现,显然是有意规避的。大赞理性思维的电视剧却一直在打感情牌。大量的工作相关剧情,而没有细节描述,这么做是不是不太合理呢?安迪收购红星的计划细节,奇点国外出差以及当年金融危机的细节,小曲谈生意的生意细节,小关的工作细节。甚至,邱莹莹给老板提出开网店时,咖啡店老板的反应,剧情设定完全是把老板当傻子了。细节的描述,会使演讲者的故事更令人信服。对该剧规避这些细节的设计,表示不理解。我甚至可以说,这是因为导演和编剧没有表达细节的能力。并且他的反面效果,恰恰是导致观众的轻易相信剧中人物的情感细节,而忽略了这种情感是需要的理性基础。鸡汤喝多了,也会造成营养不良,这时候可能更需要蔬菜和面条。
人类的大脑中有一种神经元叫镜像神经元。这些镜像神经元在我们感知到他人行为时,会为自己创造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就像这些事情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并和真实的自己形成对比。这也正是我们去理解他人情绪的本能。这部电视剧为我们展示了大量的生活现实问题,财务的,事业的,爱情的,家庭的,历史的……欢乐颂中的精英人物,恰好提供了可以模仿的对象。尽管这并不见得适合你的真实情况。但,它给了你“解决问题”的参考方案。每个观众都不自觉的将自己放入剧情中,与剧中人物做比较,或假想与某个人物发生关系。
它只是站在你达不到的维度上,熬一锅香喷喷的鸡汤给你喝。一切故事都是对现实的映射,那么它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什么?这部电视剧在心理感受上,使观众提前体验到了自己和自己所追求阶层相融合的情形。然而你要清楚的知道,这些都是假象。
无论从事业,家庭,爱情,生活,哪个角度来说,他的围绕点从来都没有摆脱“金钱”。这不是一个错误的主题。这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钱”,是这部电视剧的核心。小曲可以放着别墅豪宅不住,在上海轻松购买一套房子。酒吧,夜店,spa,交际圈都是富家子弟。开公司后,忙于生意场。安迪的车子和房子可以是老板预先安排好的。大企业CFO,年薪百万。从来只穿名牌,“出于职场礼仪,衣服一周不重样,丝巾两周不重样就可以了。”樊胜美每个月都得补贴家用。购买大量A货,衣服,包包。算计着如何节省开销。掐尖儿各种饭局,被称为“捞女”。找对象要求有房有车的,硬生生把自己拖成了剩女。关关拼命工作是为了能在年底考核时留下来。希望可以立足上海,不用父母每个月打生活费。邱莹莹,第一次谈恋爱就遇上了渣男后丢了工作,着急到发疯。在咖啡馆工作时,周末还要出去做推销。领了提成和奖金,能够吃好喝好玩好,是她最开心的时刻。白渣男,财务主管,工作中以财务问题要挟邱莹莹,也以财务问题丢饭碗。自砸电脑想要得到经济赔偿。奇点魏渭,能够在经融危机中渡过难关,在生意艰难时抛弃合作伙伴,力求自保。向安迪求婚时拿出所有的身价。谭宗明,大老板,上海商界重要人物。非我们普通人所能企及。王柏川,小公司老板。租借豪车,忙于应酬生意。包奕凡,富二代。和其他主人公的交际关系起于生意。后续交际仍以生意为托。赵启平,这是个例外。有房有车,工作优秀,没有财务麻烦。爱好广泛,过的颇为逍遥自在。樊家父母,以及哥哥,陷入家庭财务危机。将樊胜美拖入财务牢笼。
严格地说,“钱”这个字并不能完美描述这个主题,“财富”更合适一些。也许,整部电视剧就是给“宜信财富”做的广告。一个人的财富力量代表他的风险承受能力。在电视剧中体现的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