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得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人生存在天地气交之中,“天之六气为本而上,人身三阴三阳为标而上奉之,所谓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也”(《伤寒集注》)。人体脏腑外应六气为本,脏腑经络分为三阴三阳为标,在标本之间为中见之气,六气、六经及经气分别为标、本、中气。 “脏腑经络之标本,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为标居表,表里相络者为中气居中。所谓相络者,乃表里互相维络,如足太阳膀胱经络于肾,足少阴肾亦络于膀胱也。余仿此”(《类经图翼·经络》)。故曰:“内经所言, 某经之上,某气治之,之上云者,盖脏腑为本,经脉为末,是脏腑居经脉之上,故称上焉。由脏腑本气,循经下行,其中络者,中之见也。中见之下,其经脉外走手足以成六经。又各有太少阳明三阴之不同,则系六气之末,故曰气之标也”(《伤寒浅注补正》)。
六元真气从先天五行属性来说,分为风、热、湿、燥、寒、火。六种真气从后天转化的阴阳属性来说,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三阴三阳。本气、标气和中气的含义:天地道交,先天六元真气化生的寒、暑、燥、湿、风、火,感应坤元生成三阴三阳气。“风寒暑湿热火,在天之六气也:三阴三阳合于地之十二支,而上奉天之六气,是以天气为本,而三阴三阳为标”(《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素问·六微旨大论》)。风、热、湿、燥、寒、火,天之六气为本;人体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三阴三阳六经为标;在本气之下,标气之上,而界于标本之间者为中气。因阴阳表里相通,如少阳厥阴为表里,阳明太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故彼此互为中见之气。
中医上说的风气内动指因脏腑功能失调,致使气血逆乱,筋脉失养的病理现象。临床表现眩晕、抽搐、昏仆及口眼歪斜、两目上视等神经系统症状。其症似风象的急骤、动摇和多变,故名。风气内动,即是内风,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密切,所以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反疾病发展过程中,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病理发映,即是风气内动的具体表现《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即是指出了这些临床表现,不仅与风邪为病,而且也指出了与肝有关。风气内动,具有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临证指南》说:“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凡由于阳热亢盛,或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升无制,亢逆而动,出现动摇、抽搐、震颤等病理反应时,则即是“风气内动”病变的具体表现,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肝风内动,其临床表现可见头目眩晕、四肢抽搐强直,或卒然昏倒、两目上视、口眼斜、半身不遂,或痉挛、震颤,或肢麻肉、手足蠕动等症,其中尤以强直性痉挛,或虚性的蠕动,或意识障碍等动摇不定症状为特点。这些症状的产生,多与肝阳易亢易动,以及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等功能失调有关,所以风气内动,实即肝风内动。故《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