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末尔作为电子衍射的共同发现者之一,从1920年代后期至1930年代,共获得26次提名,每次都与合作者戴维森一起被提名。但戴维森的竞争对手汤姆森几乎同时发现了这个现象,最后戴维森与汤姆森分享了193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汤姆森得诺奖的那一年只获得了4次提名,而且每一次提名都包括盖末和戴维森。更重要的是,所有4次提名都明确列出盖末和戴维森作为他们的第一选择,而第二选择是把奖金在这3人之中平分。此外,盖末和戴维森还获得额外的4次提名,其中汤姆森被完全排除在外。
史上最倒霉的与诺贝尔物理学奖擦肩而过者,当属索末菲,他共获得创纪录的84次提名,与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波耳和居里等这个级别的大神分享过选票。他也是26次提名中的唯一候选人,还与其他科学家(包括后来的诺奖得主)联合获得25次提名。诺贝尓委员会认可索末菲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很多,(例如,他首先提出角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提出精细结构常数且开创了X射线波动理论,索末菲电子气体模型对早期固体物理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堆在一起比那些与他同时代的诺奖得主的成果一点都不逊色,但要单挑一件工作来看,离诺奖还稍显不足——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有高原没高峰。Drude–Sommerfeld 模型,关于金属导电的自由电子理论。索末菲把费米统计结合入了经典的Drude模型;原子的精细结构 。常数 α可理解为一定距离的两电子间的库伦势能同该距离对应波长的光子能量之比。这个常数描述相对论效应对电子能级的影响,进而反映在原子谱线的精细结构上。索末菲恒等式。这是一个关于球面波展开的一个公式;位移定律。Sommerfeld–Wilson 量子化。毫但索末菲有众多学生成为诺奖得主,这又足以弥补他的遗憾。无疑问诺奖是对一个科学家科学成就的最高认可,索末菲与诺奖一次又一次失之交臂的确是种遗憾。
奥尔特他通过建立银河系旋转学说并发现银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最近,他因为与他同名的云(即奥尔特云)而正在名声大噪。奥尔特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共被提名24次,只有一次与一个诺奖得主一起被提名。诺贝尔委员会不奖奥尔特,主要原因是他们当时没有把天文学看作是一个值得授诺奖的领域。哈勃名望很大,大家应该都了解。他们没有得诺奖,据称是因为同样原因而与诺奖擦肩而过。须知,诺贝尔委员会直到1974年才第一次给天文学家授诺奖——英国射电天文学家赖尔和休伊什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从那以后,才陆续有天文学家得诺奖。
索老先生好像最后一次提名蛮有希望的,可是没等到颁奖,老先生过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