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迷途》还让我想起了另一部曾在内地上映过的前苏联电影,名叫《战地浪漫曲》,卫国战争中,年轻的萨沙在战地深深地爱上了营长的爱人——有“战地皇后”美誉的柳芭,十多年后,两人重逢,柳芭已经成为粗鄙落魄的市场小贩,但已经成家的萨沙依旧不由自主地被她吸引着,投入一场艰难的浪漫。与《古墓迷途》相比,这可以视为一种反向的穿越的,一个是寻根之旅,一个是反思战争症候群,但寄托的都是对往昔情怀的迷恋,而这种迷恋的最佳载体自然是女兵。《古墓迷途》中的女护士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前苏联战争片中的美丽女兵是一道风景,最典型的就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那些怒放后凋零的战地之花,尽管当年的浓眉大眼已经变成了更符合现代审美观的精巧五官,但在那些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接受过前苏联电影洗礼的人心中激起的情感共鸣是一样的。
一个超级大国的盛放哀荣带来的是人们心中巨大的心理落差,追忆曾经的帝国荣光,自然也就成为国运低潮期聊以自慰的心灵鸡汤,通过《古墓迷途》,我看到了俄罗斯人心中尚存的英雄情结和复兴之梦,至少,他们还保留了“同志”这样的称谓。
一部质素平平的二流商业电影也许会因为有这样的情怀而具有了特别的感染力,就像这首在影片中出现的歌曲——《莉莉玛莲》,当这个旋律一响起,我立刻觉得我心灵深处的沉渣泛起。从在法斯宾德的同名影片中第一次听到这首一战中被交战双方共同传唱的德文歌,到现在已经快20年了,但这个旋律就一直被收藏在我的心底,记忆中这是法斯宾德最接近好莱坞风格的一部作品,当时和我一起被感动的身边的女孩已经杳无音讯,好在还有电影,还有音乐,能让我的心绪穿越到那个纯真年代,提醒我曾经拥有的美好。
比起《回到未来》、《迷失》等作品,《古墓迷途》语焉不详的穿越设计显得很山寨,基本上是自说自话的归去来兮,但作者的用意也不在于玩弄这个情节噱头,他只是想让习惯于CS下的电子模拟对战的现代青年与六七十年前的“革命先烈”实现一次超时空的对话,经受一次真正的战火洗礼,其实是一次更有代入感的革命历史教育,只是在娱乐化的包装下更加潜移默化而已。有一个情节很有意思,几个小混混在穿越之前挖掘战场遗址,挖出了一个头盖骨,其中一人准备用枪将其击碎,另一人上来劝阻他说:你这实际上是在打你自己。这其中诠释的也就是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的涵义。
《古墓迷途》中的战火纷飞没有了当年《解放》、《莫斯科保卫战》中的气壮山河,基本上是局部战斗的短兵相接,现在的俄罗斯电影没法搞计划经济下的人海战术了,战场上就那么几十个人左冲右突,格局小了很多,于是创作者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细节铺陈上。在“同志”这个词被高度异化的今天,在银幕上反复听到“XX同志”、“上尉同志”的称呼还是感觉挺异样的。当然这不是看风云人物的《建国大业》,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只是一群抱有淳朴的卫国意识的普通人,而正是同志这样的称呼让这些小人物在那个年代找到了自己信仰的归属感,在这个意识形态包装下的权利金字塔中,他们只是属于塔基的部分,影片中的“大师”,在向几位未来战士核实了战争最后的结局之后慷慨赴死,这种发自本真的牺牲精神诠释了这个政权体系中最具人性光辉的一面。
《古墓迷途》这个片名翻译得很拙劣,原名《我们来自未来》与影片的创作主旨更贴切些。与大多数炫技式穿越题材的影视作品不同,这里的穿越情节设置包含了一个衰败的超级大国对昔日光荣岁月的怀恋和追思,信仰的坚持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能够造就一个民族的内心强大,即使这种强大是建立在巴别塔上的。
我想不起来上次在电影院看俄罗斯电影是什么时候了,似乎还应该追溯到前苏联年代了。这个国家随体制一起崩塌的还有它的主流文化,前苏联电影那种细腻从容、悠长隽永的唯美气质如今已荡然无存,俄罗斯主流商业电影正在对好莱坞模式亦步亦趋式的模仿中迷失自己,近年在国内上映过的《密码疑云》、《护宝娇娃》、《特工008》等都是如此,都显得生硬粗糙。相比较而言,《古墓迷途》至少还保持了自己在商业模式下的价值观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