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想给大家说一说关于爱豆上综艺的那些事儿,为什么有些人一上综艺就圈粉,有些人刷爆综艺依然红不起来?说回这季《如果爱》和《24小时》,他们分别暴露出了爱豆上综艺的几个陷阱。《如果爱》里的陷阱,就是Henry刘宪华本人。他属于上综艺太努力,成片效果就是……大写的一个OVER,导致他的艺能史基本=掉粉史。你能想象有人在镜头前能公然带朋友闯进女生房间偷丝袜吗?你能想象有人在美食节目上脱了鞋把脚塞进别人嘴里吗?你能想象有人上探案节目找凶手就靠两根“天线”来探测吗?Henry都能。你说他日常就这么over吗?还真不是,他5岁开始接触音乐、舞蹈,14岁离家,20岁通过sm出道,然后一路出专辑演戏上综艺,拿起小提琴就是小王子本王子。也会走心很真挚,并且很自然#说的话也很动人#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只能说他到现在还没摸清楚,艺能感和硬拗人设的分界点到底在哪里。说到底,真人秀只能放大你性格的一个面,并不能给你凭空造出一个人设来。所以,上真人秀,最圈粉的姿势,就是做自己。隔壁韬韬就是赢在了这个点上,到哪儿就能把哪儿当成自己家玩儿。
韬韬上真人秀基本是上一回赢一回,一大波粉都是性格粉。#大家不一定喜欢完美,但一定讨厌假#爱豆上综艺的另一种陷阱,就是《24小时》这类制作非常粗糙的真人秀。什么大老师白敬亭魏大勋,市面上各大综艺里的亮点人物,统统带不动它。这综艺用了个大历史背景,“郑和下西洋”、搞了一个主线任务“星星的主人”、设了一个24小时时间限定,但不仅他们之间互相没啥关系,和嘉宾要做的任务也没啥必然联系。#简单来说就是无意义#最后成片的效果,大概就是个跑男+全员加速中-主题设置-笑点加成,一群嘉宾不明所以地玩着不明所以的游戏。
电视剧里面,观众会把角色和演员形象分开,无论在剧中人物是渣男还是情圣,观众不会认为演员现实生活中是那样。而真人秀里面,角色性格和演员性格是一体的,很容易让演出来的那个和自己同名的人物设定成为演员本人的人物设定。举个例子,李晨在参加跑男之前的设定主要通过“石头门”和“插刀门”两个事件来完成,显然呈现给观众的不是一个好的形象。在参加跑男之后,通过真人秀,为演员本身加入了强壮,忠厚,晨赫cp等各种设定,便稀释了之前的负面设定,更方便之后艺人设定的拓展。这也是为什么真人秀是洗白神器。
应该很多参加真人秀的明星都是在为自己进入瓶颈的现状找一条捷径 参加节目之后或多或少的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回馈 还有就是洗白白的最好手段 现在真人秀里面参杂了这么多劣迹艺人 (不点名好了) 可只要在真人秀里面表现的或老实或可爱或聪明或正面的形象 绝对又招来大部分脑残粉说 XXX好棒哦 我们相信他呀 ……我觉得真人秀 应该突出的是“真”,而不是“秀” 可实际情况还是“秀”多于“真” 可有什么办法呢 这么多人喜欢 大家开心就好还是别较真吧…
实从14年到现在,国内真人秀越来越多,靠真人秀的强曝光崛起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我们想说的是,强曝光能多捧人就能多毁人,真人秀这块大饼好是好,但不能随便吃,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最后,给上真人秀特容易被骂的女艺人支个招,神招,上恋爱类节目。因为任性总被骂的周冬雨,遇见了余文乐,路人好感成功翻盘。
好想说你们别拍真人秀啦,拍点电源、电视剧或者写点歌吧。节目组肯定想你一边歇着去吧,我们中国人就好这口,迎合观众赚钱啊。好想说你们拍电影你们能把剧情写好么,你们能注重点细节么。制片人说你一边歇着去吧,我随便请几个明星,宣传下,我们中国观众还不都进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