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向改革者致敬的作品,立意很高,但制作略显粗糙。瘟疫是一个隐喻,象征着其时犹如病入膏肓的大明。吴又可和孙传庭,这一文一武,背井离乡,机缘巧合之下在潼关一起卷入了这场危机,共同临危受命,治病救国。这个设定,本身就很有戏剧性。整个剧情的主线,是围绕两人互相启发、互相影响而展开的。
影片一开始凸显了孙传庭的气焰:只带五千精兵、斩杀贺人龙、收揽地方军政大权,而紧接着就制造了现实与希望的极大落差,描绘了一幅内忧外患的情景——潼关守军装备残破、府库不足、兵士倦怠,根本不堪大用,直到瘟疫的爆发,把这场危机推向顶峰。此刻大家都很清楚,不变革,就无出路,就必死无疑。然而,像所有的改革者一样,吴和孙首先面临的是重重阻力:传统和权威的掣肘:吴又可的师傅一再强调《伤寒论》的老方子,不肯分析新问题、研究新方法,贬斥吴又可中央的不信任:皇帝担忧兵权在握的孙传庭时久生变,一再催促出兵却不发粮饷既得利益者的抵制:地方上的土豪士绅为维护自己的田产,处处阻挠孙部征地征粮内部的分裂:大敌当前,而自己身边不断地冒出吃里扒外的叛徒那些想要挽救的人,偏偏还不愿配合:得病的士兵不肯吃药最后,吴又可“重症用猛药”的一席话,点醒了孙传庭:改革没有退路,披荆斩棘也要前进。
孙传庭终于大开杀戒,直到夜袭伤兵营一幕,把全剧推向高潮。此时孙传庭已放下了所有的怜悯和仁慈,而他与吴又可潜在的矛盾,此时已再也不能调和——同是改革家,吴是医者之心,悬壶济世,不分敌我;而孙是军人,国难当前,不能不痛下杀手。
同样是明朝,在看这部片子的过程中,我脑袋里反覆出现《万历十五年》。贵者如万历皇帝本人,能者如张居正,智者如申时行,清者如海瑞,勇者如戚继光,都无法搅动酱缸。明朝的税收制度,官员选拔制度,军队供给制度,在万历朝后已经如一潭死水,没有能让其流动,让这个朝代从皇帝到平民的每一个人都无能为力,只能让历史沿着惯性被向前行驶。豪强地主是整个封建王朝的基石,孙传庭可以杀四十个,它杀不了全国四万个豪强,就算没有战争,其最终也会用无数的奏折参倒孙。想想万历皇帝,在立太子这样的重大问题上都不能自己做主,软磨硬泡对文官全部没用。何况一个孙传庭,就算崇祯铁了心要保他,也是保不住的。
不敢说是一部好片子,但是及格是及格的。更加可贵的是烂片集中的1314年份,就像片子里说的那样,无论世道怎样还是有心怀仁义之士在认真做事。为国运愁者是,为病患忧者是,拍历史剧的也是。
不巧前才拜读过《万历十五年》,尤其看了戚继光篇后,觉得古代战斗真是战五渣,一场实战要考虑的实在太多。临危受命的孙传庭抵达潼关,军制军饷军人军备军粮,无一顺心如意,竟然还得被天时瘟疫缠的焦头烂额。
可见,那些历史长河中能够流芳百世的常胜将军们,是攒了多少辈子的好运气呐!孙传庭死,大明亡。这个大明的劫数到底还是挨不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