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警察,究竟是如何“进化”的呢?导演伊斯特伍德在电影里小小地给出了一些答案,我们能看出一种纠偏机制,它是由这样一些元素构成的。
第一、是相信常识并坚持为之付出代价的公民,即便如弱小的克莉丝汀,她没有被强权所折服和吓倒,并最终成为一个恶法崩溃的导火线。
第二、是通畅的意见渠道。克莉丝汀的胜利,主要得益于布里格勒博牧师的支持,而后者的有力武器,一个是媒体,一个是具有基本是非判识力的公民。二者所影响的立法机构,最终促成了克莉丝汀在制度层面的胜利。 第三、是体制内善良和正直的力量。除了克莉丝汀之外,本案另一个关键人物,是正直的警官威尔斯,正是他的抗命和坚持,才揭开了案件的真相,并最终达成了对他的上司们的致命一击。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即民意在顺畅表达之后的反馈机制。当社会出现问题,民众的意见通过某种表达之后,能促成某一种改变的联动机制。这是纠编机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这个环节,问题的解决,就不是必然,而是或然。警察的权力最终被限制在对正义的实现范畴,只是撞大运的结果。这显然不符合史实。
一场看似偶然的母性战胜强权的斗争,其实所包含的无非是对常识的尊重还是敌对这一简单选择。但不幸的是,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有时却很难很难!所幸,在这部电影里,强权对常识的冲击,是不成功的。
本片是老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年近8旬拍摄的一部电影,这位擅长从真实故事中寻找灵感,并以此来表达对世界看法的电影大师,是个真正的思考者。在借用一个极其荒唐透顶但却又真实得令人寒彻心骨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强权被柔韧战胜的故事,像小草一样单薄无助的克莉丝汀,循着原始的母性和基本的常识,战胜了颟顸的自以为凭权力就可以指黑为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警方。
当时的美国警察,几乎就是黑帮的总后台,社会上的一切坏事,几乎都有他们的参与。电影《纽约黑帮》里有一段很经典的镜头:在火灾现场,治安警和消防警每次都会打架,以决定谁进去救火(实际是趁火打劫)。由此可见其乱象和黑恶程度。这与当下的美国警察形象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电影《换子疑云》(又译《调包婴儿》)是根据美国历史上一桩真实的惊天大案改编的。192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一起变态狂无差别杀害并肢解二十多名儿童的惨案,影片的主人公,便是被害儿童之一的沃尔特的母亲。作为一个失去爱子的母亲,她所受的磨难和艰辛,以及由这些磨难激发起的坚韧抗争,令人唏嘘。
沃尔特的母亲克莉丝汀是一位单身母亲,她一面承担着电话局艰辛的工作,一面哺育着儿子成长。在艰难生活中,母子间的亲情是这个女人惟一感受得到的温人间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