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影片之前,我就听说过这是一部禁片,可看过的人说:这样拍片子,难怪要禁呢!
看了以后,我真的是要窒息了,真实得让我窒息。。。电影里的反映的那些政治运动,都是在历史书本中、政治书本中出现过的,只不过,都是宏观地叙述。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自然灾害、文革。书本里,这些只是冷冰冰的文字,而在这部影片里。。。是鲜活的历史。
我们都从书本里知道这些运动给人民、国家造成了大大小小的损失,可是,从来没有个具体的概念;知道文革时很多人都遭到迫害,很多人不堪凌辱自杀了,可是,也从来没想过当时到底乱到了什么地步。这部影片,彻底地把握震醒了。。。这些历史,在铁头的儿歌声中开始,在儿歌声中结束,在蓝风筝飘飞开始,在蓝风筝挂在树梢上摇荡结束。。。艺术化地处理,使得影片的悲凉感无限蔓延。只能感叹,面对强势及至疯狂的政治力量,个人是多么的渺小、无助与无奈。
这部电影只不过是对中国那段历史的反思,难道真的就这么敏感吗?禁片!?
党一直教导我们要正确的看待历史,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历史。这部片子不就是这样的吗?可为什么要禁呢?
是怕公映了以后,引起人民群众思想的混乱吗?有损党的形象吗?
没有啊!不会啊!我看完后,只是对那段历史更加了解了,也知道,那些过错,只是历史过错,实事求是,知错就改,这一切不是很好吗!
看,跟过去相比,党在各方面都成熟了很多啊!!!吸取教训才能进步嘛。。。
本片透过小孩铁头的眼光,反映了自1953年至1967年的大陆历次政治运动。女主人公是铁头的母亲陈树娟,—生际遇坎坷。第一任丈夫被错划为右派,在北方劳改时被倒下来的大树压死。好友李国栋为照顾铁头母子,成了第二任丈夫,但在大跃进后期的大荒积劳成疾致死。第三任丈夫是老干部.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批斗致死,她也被划成反革命分子。本片以悲哀、灰暗的基调讲述几十年的故土旧事,透视埋在历史灰烬下的人的命运。
背景《蓝风筝》是第五代导演执导的电影当中最直面政治历史的一部作品,但由于影片有香港及日本资金.故得以日本影片名义参加国际电影节。曾获日本第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奖。但由于中国电影代表团为此愤而退出东京电影节,因此该片与导演所受到的处罚最为严厉。
对于张艺谋的《活着》,我有些不同见解,首先余华的原著十分的震撼,读后久久不能释怀,而电影却为了迎合或是为了通过审核,肆意改动了太多的情节,把本来的美酒勾兑了自来水,淡然无味,却也没能逃过封杀的结果,结果弄了个老实人吃亏,骗子被人揭穿,两种滋味兼而有之的境地,另外《活着》的拍摄手法,局限性太大,老有一种入不了戏的感觉,挺假,要说比《蓝风筝》好,我是不敢苟同的,特别是结局。
书中是一个现实的悲剧结尾,而电影却来了个反其道而为之,大大削弱了剧情,余华的代表作品《活着》主体太敏感了,应该不会被搬上银幕的,而电影却硬弄了个四不像,在与原著小说主题——生命的意义“活着”这个立意的相反方向一路狂奔了下去,总上,我感觉《蓝风筝》确实因该胜出《活着》好几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