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民工,普遍的理解是觉得学历不高,干重复性体力劳动的人叫民工,对不对?那为什么有it民工?设计民工?影视民工?为什么很多人学历不低收入不差还是觉得自己是民工?因为只要你的工作不具备足够的创造性,或者说创新性,你的工作不能让你产生完成挑战的成就感,基本上都可以觉得自己是民工。本来,电影拍摄这个东西,就跟其它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分别,它必须是集体劳动,但不等于是集体创作。一个电影组几百号人,十几个部门,有时能在片头出名字的都有十几二十人,但真正的核心创作者,对电影的商业价值或者说艺术水平产生决定影响,真的,就是那么几个人,一般是编导+监制+演员,辅助的摄影+剪辑+美术+音乐等,但并不代表这些主持职位的人就一定是主创,有时候他们也可能是民工,遇到有些强势的全能全包型导演(还身兼出品人那种),谁都可能觉得自己只是个「民工」。而且电影拍摄也不需要太多创作者(尤其是现场),那会像一个部队有十个司令一样。所以偶尔听到一些没钱的独立电影人忽悠人去帮他们开工,说什么「我希望大家可以来和我一起创作」,奉劝你先看看自己的工牌头衔,最后不要对参与「创作」抱太大希望,但应该对日后讨薪抱很大的决心。往下走的工作人员,他们确实并不对主要的艺术创作负责,他们的主要任务其实是「解决问题」,没错,电影拍摄现场的工作,相当大一部分内容其实是「解决问题」。这个听起来其实和一般的企业没太大分别,传说的「好员工守则」,就是什么「不要等问题来找你,要主动去找问题」,「帮公司解决问题,就是帮你自己解决问题」之类,电影作为一个商业运作,性质相近啦。但是电影既然称得上是创作,下面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就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和工厂女工一样的流水线作业。电影工作人员需要能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或者创新性的解决问题。因为现场的问题总是千奇百怪,一招鲜的人在这个行业可能做不长。而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来源,其中一个基础是这个人的教育程度,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我觉得是这个人对自己工作的热诚。现在的大陆电影行业,走量不走质,薪水大部分被「核心主创」——明星卷走,剧组的人可以三天两头换一换,整个行业都是浮躁,想着挣快钱。这种情况下,底层员工怎么会对自己的工作有热诚?有思考的冲动?怎么会愿意去花时间看剧本,想办法去创新?那你说说,大部分影视工作者早出晚归每天工作16-18小时,到了现场只是听人指挥,做的事情搬搬抬抬和地盘工人相近,拍摄的内容千篇一律粗制滥造,只求做到行业最低标准就好,心中盼着早点拍完然后将这个片子抛在脑后,这种心情和流水在线的工人有多大分别?我们不是民工是什么?
很正常。这话也对也不对,说影视民工,是指很多从业人员学历低,缺乏系统专业培训,工作能力因为知识缺乏存在瓶颈,职业精神和行业自律更是无从谈起;但影视行业的收入可非常不民工,这个行业流入了太多闲散资金,大水漫灌,普通工种比不了演员也绝对不低,辛苦是辛苦,但比起真正的进城务工劳动者,还是好太多。影视圈的特点可能跟知乎相反。学历是非常不重要的事,更不会有人去看什么985、211、双一流。科班太少,需求很多,因为发展是初级阶段,对活儿的要求也不是那么精细。大部分时候,各工种大多是师徒制传帮带,武指烟火服化道灯光摄影等技术类工种如此,连编剧特效这样看上去对文化素质要求更高的,也差不多。更有趣的是,因为这个行业讲经验,讲资历,讲人脉,越早入行,越能接触和掌握更多资源,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也意味着,书念得越少,越小年纪入行,越容易混出头。
关于冯导所说的民工一词,我是表示赞同的,这个词本身比较扎眼,所以引起这么多人关注,我所理解的冯导当时语境下的民工,包含了两个方面,业务素养的不专业和薪资水平低。以下关于影视行业的民工的看法聊一聊自己的看法。大环境:很多年前年,影视行业还没有像现在这样井喷的时候,那时间行业的人才业务水平还处在相对比较专业的的档次上。后来慢慢的政策扶持、社会需求等外部条件开始成熟,热钱不断的进来,电影电视剧风靡,网络电影的兴起,行业开始大量需求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