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看作品的成就,那么罗琳的人生很难能够激励到我们,因为此时的她已经站在高处,离我们每个平凡的人都太远。但是,其实罗琳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是她的父母相亲相爱。罗琳天生聪颖,小时候学习也很出色,她渴望进入名校,一直默默的努力,但是最终名额还是被取得同样成绩的另一位来自私立学校的姑娘拿走了,罗琳遭受了成人世界里的第一次打击。牛津落榜后罗琳接受父母的建议选择了离家不远的艾希特大学,在大学里她不再是一个乖乖女,她开始画烟熏妆整天听史密斯合唱团,手里总是捧着狄更斯,托尔金 的作品。罗琳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时,说自己记忆一片空白,似乎什么都没有做。然而她人生并没有因为她顺从父母的安排而变的恬淡幸福。毕竟生活不是0和1的世界,选择easy模式并一定就会拥有easy的人生。
看了J•k•罗琳的传记, 才知道她尽是一个如此平凡的人, 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罗琳从小就特别爱讲故事,大家都很喜欢这个爱讲故事的小女孩。说起来会讲故事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罗琳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她把想讲的故事用手写了下来,并把写故事这件事完全融到生活中,这一写就是几十年。不管是母亲逝世,还是失恋,还是成为单亲妈妈,生活中的种种打击,都没有让她停下手中的笔,反而变成了她的心灵寄托。滴水穿石,不要小看任何一件小事,坚持几十年下来就会产生质变,坚持自己喜爱的事,心里藏着小小的梦想,也许有一天这份坚持也会像魔法一样改变你的人生。
刚刚读完罗琳在哈佛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深深触动和感动。马上上网搜罗琳了。建议真的想了解罗琳的读读她的演讲。世俗的报道罗列了罗琳的简历、生平、成就,但是从来不会告诉你她是怎样一个人。罗琳是一个写作天才!她本人很感谢自己的失败自己的经历,可以助她心无旁骛的一天接一天实现“真正的自己”。那个真正的自己一直就在体内,从小就拥有不竭的想象力,一直有一个声音告诉她你要去写。
罗琳在不少采访中都说过,这些作品中的角色没有一个是完全基于现实人物所创造的,但赫敏是她的一部分缩影。其实一言即可蔽之——“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出色的作品是否一定需要大起大落艰苦卓绝的人生,当然没有绝对化的答案。作家获得灵感与生活体验的渠道有很多,但真正从中提炼出对创作有帮助的信息,以及精准地将其传达给读者从而产生共鸣的功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J.K.罗琳是个很关注社会议题的人。这是我喜欢她也不喜欢她的地方。哈1~7里面,对《1984》这部电影的致敬,都是很明显的。但是她那个思维啊,高不成低不就。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极度聪明的女性(赫敏是罗妈自己的投射很多人论证过),然而还是免不了对自己女性身份的sterotype。她想着总是靠温情,家庭,秩序,传统的价值来解决问题,眼光敏锐有余而深刻不足。
J•k•罗琳更伟大之处在于,她将巨额收入大部分投入到慈善事业中,捐赠无数,以至于她迅速跻身入福布斯榜,又迅速跌出。她还积极参与公众事务,她为苏格兰橄榄球队拉票、反对苏格兰独立。她也对任何需要解救、帮助的青少年不吝援手,说服青年人放弃轻生的念头、给全家遇难的小姑娘写信鼓励。她是正义、爱、理想的化身,成了数以亿计的全球哈迷的教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