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欣赏电影中的梅艳芳,阅尽繁华之后的苍凉感梅艳芳把握地极好,世故精明,她指着照片中的世钧对妹妹说“这个,家境似乎要好一些”,“机会是要靠自己去把握的”,她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关心妹妹。只是,一个人一旦作了牺牲,最好就不要再把这牺牲记在心头了,因为旁人就是那么健忘,就连善良的曼祯,又何尝有过亏欠姐姐的压力,而只是有面对世钧时对不名誉家庭的愧疚。“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对妈妈和奶奶来说这似乎就是女儿最好的选择了,在她们看似关心的催促之下隐隐透着无情的势利,这个家已经可以没有曼璐了,
哪怕当初她为了维持这个家作出了多大的牺牲,都已经过去了,没有人说你不伟大,可事实上玷污就是玷污,从她跨出第一步的那时候起就已经万劫不复了。知书达理的二妹,冰清玉洁的二妹,“同一个妈生的姐妹,凭什么你就那么高贵,而我就那么下贱”,在鄙视中生活,曼璐那种委屈伤心是埋在心底的,初恋情人豫谨爱上了二妹,淡淡的一句话毁掉她所有美好的记忆,而委屈下嫁的祝鸿才竟然也一直觊觎着二妹,那种带着景仰尊敬的神往是她永远都得不到的。那么好吧,就把对贞洁的践踏作为对所有失去的一种报复吧,一个俗套的阴谋毁掉了曼祯已经望得到的安稳和幸福,这样阴惨离奇的故事对一般的人说来,也许是很可以怀疑它的真实性吧。此后的不必再说了,都只是敷衍着生活罢了,嫁给鸿才之后,曼祯也常常自嘲地想到以为自己是和别人有点不一样的,其实没有什么不同,到头来还是走了一样的老路,而世钧那边,他有时也会想自己本来是不是应该比别人想象得更热情一点呢。
张爱玲的小说中,我喜欢并不最好的《倾城之恋》,但不喜欢白流苏也不喜欢范柳原,仅仅是因为喜欢传奇。他们是乱世中的平凡女子和平凡男子,更似乎是传奇里的人物。香港的沦陷成全了他们的爱情,如果将婚姻作为爱情最终的宿命的话。本应该流离失所却意外地得到现世的安稳,就算是传奇,也未必有这样圆满的收场,至少保留了几分对未来的憧憬,只是《倾城之恋》中的爱是带了太多的算计的,这两个精明势利的人对感情也是斤斤计较,各有保留的,却反而能够圆满,而所谓完美的爱,其实更容易千疮百孔。
想起大学时代看的电影版《半生缘》,小酒馆里的重逢,两人相对无言,以为就此结束了,画面却意外地又切换到了从前,黑漆漆的树林里,微弱的手电筒光穿过薄雾,光束集中,打在世钧手上,原来是曼祯掉落的一只红手套。走出武林路上的小剧院,天已经黑了,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怅然,人生大抵如此,不如意十之八九。
我喜欢电影中弥漫着的昏黄的回忆的味道,画面没有任何鲜艳的颜色,人人都裹在厚厚的大衣里面,似乎永远是冬季,灰色的天空透着清冷的寒意。“下雪的日子,我好象见到一个人象世钧,但一转身,又不见了。如果我们俩结婚生子,很顺利的话,我们之间也就不成其为故事了”,
开篇就是在曼祯平静的叙述中展开的。如果在那个下雪天,重获自由的曼祯追上匆匆而过的世钧又怎么样?错过的总是要错过,而我们总是更执着于偶然的巧合,唏嘘不已。印象最深的一幕,曼桢被姐夫强奸后,关在姐姐家里,歇斯底里敲打着窗栏求救,累了,决望地转过身,镜头缓缓上移,就在她背对着的窗户外,世钧落寞地走过,停住,然后继续,渐行渐远,就这么背对背地错过了……无能为力的我在世钧停步的刹那心跳得好快,终于承认影像的表现也有文字所不能及之处,再没有什么如果了,这就是身不由己的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