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和绘画是人类的一种艺术语言,它本身包含着很多隐藏的内容,虽说艺术是主观的,它能够给每一个人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但对于怎样才算听懂了音乐和看懂了绘画,也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并非随意听着一首音乐,懂得了歌词在讲什么就算是听懂。接下来我以音乐为例来讲述这个问题。
音乐比绘画要有规律得多,因为音乐有乐理,它需要遵循某些音乐的规则才能谱写出好听的音乐,而绘画则不一样,你可能需要颜料、一支画笔,就能创造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虽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美术原理,但总体来说,绘画比音乐的自由度更高一些。以前的我听音乐都是喜欢听曲子,并不是那么在意词的内容,因为我觉得曲子往往就表达了词的内容。后来我发现,有一些音乐光听它的曲是无法细致知道它的内涵的,有时候需要曲结合词才能懂。当然,我们可以保留自己对这段音乐的主观感受,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要读懂这段音乐本身,就必须全方位地去了解它。
另外,有一些音乐是有分段落的,每一个段落都有不同的情感起伏,我们为了听懂不同段落的情感表达,也要对音乐进行分段赏析,那些音乐大师在创作这些享誉世界的音乐时,肯定不是提笔就写,他们会有很系统的音乐段落,随着每一段音乐的渐进,情感会不断地渐进或者改变。比如我们中国的民族古典音乐、西方的古典音乐,都有很强的分段性,想要听懂必须要分不同的段落去赏析,当你将这些段落连接起来的时候,你才能真正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最后,音乐总是要和听的人相结合的,才能实现最后的升华。在我们读懂音乐情感内涵的同时,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情感,为音乐赋予我们独特的记忆,这个时候这段音乐之于我们才是独一无二的。除了自身情感与音乐的融合以外,我一直都觉得如果能够亲自去演绎音乐,那么我们和音乐的距离将会更加接近。在我大学的时候有去学习某种乐器,在学到后期的时候,我会发现我听这段音乐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因为我要去实现它,所以我需要去听其中一些乐器方面的表现手法,因此,我才会明白这段曲子这个地方是怎么演奏出来的,知道了它的来源,自然就更加亲近了。
听懂音乐,就不必再去问这个歌写的这么难过,是背后有什么故事吗。不必去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了,因为当你听懂了它,你觉得你感同身受有强大的共鸣,那就是你自己的故事了。是你自己对自己的经历有了感悟。
一年前对林宥嘉的《浪费》单曲循环,一个人对一首歌的单曲循环其实不是很长时间,顶多一周也该听腻了,而且听过之后,这首歌即使在你的歌单里,你也会跳过它不想听它。我听歌从来是这样,以至于我的同桌说我隔几天就给周围的人洗脑一首歌,天天唱那么几句一样的。搞得他们脑海里一闲就哼我哼过得歌
然而《浪费》这首歌,在夜晚我听的热泪盈眶,会湿了枕头,尤其是到副歌的部分,没关系你也不用给我机会,反正我还有一生可以浪费。真的是唱的我心坎,开头就有说,我爱你这件事,已经整整六年。是啊,我喜欢一个男生七年的时间,四年没有联系却依然心心念念。我在这首歌里听到自己,感受到自己的无奈和难过。
每首歌都有它想要传达的感情,或爱情或亲情,还有像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这样写闺蜜之情的,总有一首歌,唱到你的经历,唱到你自己的故事,歌里的故事虽然不是你的故事,但是你听这首歌的时候心里想起的是你自己的事,你因为你的事喜欢这首歌的情感,感受这首歌的细腻。当你听懂了一首歌,你就听懂了你自己。会总结自己的人生和感情,并从中得到启示。
音乐、绘画都是艺术作品,而一个人在欣赏这些东西的时候,往往与自己的心境有关。
当你想要睡觉时,一曲静谧而柔缓的钢琴曲会平抚你的心。当你心情愉悦时,一副色彩明亮的画,更能让你眼前一亮。
音乐的歌词与旋律有千千万万段,恰巧是那一段,在你伤心时,被大脑翻出来,反复的咀嚼体会,终于,听懂了这个歌曲,也看透了这一段伤心的经历。绘画颜色组合也有冷暖之分,一副灰暗的作品,在阴沉的雨天,让你仿佛感受到了作者的灰暗心境,你变看懂了这幅画。
音乐无国界,旋律会打动不同地区的人。绘画也不限制受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蒙娜丽莎”。
音符与色彩共同组成着人类生活的瑰宝,你听懂了,你看透了是你遇到了自己的灵魂。作者的心思怎么能猜到呢?
我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可以追求到很古很古的时候了:漫漫白雪可以入诗作画,忧郁心情可以低语吟唱,细节微笑可以摄影留念······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有高于生活。这样的概括的确惊艳。生活里的乐事,铺成高阶的曲子;生活的不如意,绘成冷色调的眸色;生活中的惊喜写成让人读来反复咀嚼的小文。人生追求的境界,的确是阳光而美好的啊。
我们追求的是美好,而人类所做的一切不论是科技还是艺术都在追求美好的路上努力着。我们期待更美好的明天,更美好的明天,也能从一切的艺术作品和科技创造中体现。
生而为人,真是期待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