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初的北京,忙着“闹革命”大人无空理会小孩,加上学校停课无事可做,以军队大院男孩为突出代表的少年人便自找乐子,靠起哄、打架、闹事、拍婆子等方式挥霍过量的荷尔蒙。马小军(夏雨 饰)就是这样的少年,他的嗜好之一是趁别人家无人用万能钥匙将其锁打开,溜进去耍玩一番,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少女米兰(宁静 饰)的照片先于其人入了马小军的双眼。通过院里的“头儿”刘忆苦(耿乐 饰),马小军又见到之前在炮局偶然瞥见过一眼的米兰,开始正式将其当作梦中情人,然而在米兰眼中,马小军不过是毛孩一个,她中意的人是成熟、稳重、帅气的刘忆苦。自此,马小军迎来五味混杂的青春期生活。
姜文给我们讲述了一则有点忧伤又不失快乐的青春故事。我的情绪为影片左右(——我无法摆脱),作为男性,我理解马小军的所作所为,有一些我们十五岁的时候不正是这样做的吗?——放学扎破恶言相向的老师的气胎;课间议论女生半成熟的性特征;暗恋葡萄的同时,不忘狐狸一般卑鄙地贬低葡萄的质量。也许不能说我们卑鄙,这样不客观,只能说我们渺小,渺小得仿佛一抹阳光,唯有被阴影证明了,才能被别人意识到。
我非常喜欢影片运用黄绿色为光影主基调,符合人物的心境,也符合青春毛茸茸的质感,颇赋唯美的倾向。顾长卫的摄影始终带着人性化的力度(比如一系列的跟拍)。还有经典老歌(音乐)的巧妙穿插,也是影片可圈可点之处。值得一提的是姜文脱离王朔的文本创造了许多新人物(比如受气的老师,王朔扮演的小坏蛋,具有点睛功效的傻子古伦木等等)使主要人物愈发饱满,使影片的主题愈发鲜明。
影片快结束前我差点失望。因为叙述者马小军长大了,他和他的朋友有的成了大款有成了英雄,大多名利双收。他们的俗化是否意味着我将来的俗化?这时古伦木骑着他的棍子出现在画面中,“古伦木、古伦木”昔日的伙伴趴在豪华的超长车车窗上,大声地冲他喊。傻子古伦木也变了,他不再像过去口齿不清的回答“欧吧、欧吧”了,他狠狠地骂道“傻B!”我被意料之外的结尾逗乐了,笑过之后,心头有一丝惨痛,黑色的幽默撕碎了诗意的完美。他嘲笑的是我吗?我越发清楚,青春于我已是一首八十年代的朦胧诗了,如果我认为诗越美好,那么就证明我现在的心情越苍老。
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最后,马小军跃进游泳池,不断沉入水中,又挣扎着浮上来。光影交错中,他看到岸上的人们伸出手给他。那是他少年时代的一切——可以交付性命的朋友们,以及心爱的姑娘米兰。当他欣喜地伸出手,准备在他们的帮助下上岸,再次与他们站在一起,那些人转而抬脚,一次次将他踢回水的深处。他慌乱四顾,绝望地呛水,同时还在期待着朋友们把他拉上去,人们只是给他一脚,再给他一脚。反复之后,岸上的人影渐渐模糊,消失。马小军终于发现其实整个游泳池除了自己别无他人。他最终仰面浮了起来,静静躺在了这方碧蓝的池水之上。溺水,这是整部片子给我最深刻触动的场景。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部让人觉得意犹未尽的作品,仓促之间还在青春的迷宫里寻找着出路的孩子们已经长成大人,有模有样的用一切外饰证明他们的青春已经一去不复返,而记忆这个不靠谱的东西,又是如何装饰着自己的梦,无法体验有关幻觉和真实的影像互相改变的疯狂,所以这种手法通常用在恐怖片上,以致当影片达到拆穿幻觉的高潮时让人顿觉无限悲哀。
不知道姜文版成年马小军都做了些什么让他将最终版的《阳光》改成如今的模样,或许那应该是原著的事,或许他只想讲诉一个每个人都有的青春聚散的故事。在最初相识的时候,人们被各自独特的性格或气质吸引,直到岁月磨光了彼此身上的菱角,将每个人深深包裹在看似坚固的鸡蛋壳中瑟瑟发抖,以沉默和隐忍的姿态慢慢放弃了抵抗。
《阳光灿烂的日子》有着浓浓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情结,片子以 “文革”为题材却用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样一个片名,耐人寻味!这是一个部队大院孩子对“文革”的个人记忆,夹杂着王朔的记忆和姜文的个人经历。那是一份对“公有制”和“纯洁无暇” 的涩苦回望,在当下,沉渣四浮、理想和良知缺失的年代有着讥讽和警世的意义。
很真实的青春片。作为第六代导演同期的人物,身兼导演演员等职,姜文在早期就惊艳了很多人。《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片,有对于军区大院生活的回忆情怀,有对那两个女人的爱,有对兄弟情的感慨。技术方面:在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游刃有余也体现了姜文自身对电影的理解之透彻;人物塑造和台词也是吸引我的一处。
你的人生中最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什么时候?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说是青春岁月的时候。《阳光灿烂的日子》,就很好理解了——部青春片,一群少男少女,情窦初开,荷尔蒙分泌旺盛,对爱情有那么点儿好奇有那么点儿冲动却又带点儿青涩和胆怯,有点儿傻傻的,却很真实很可爱,不管什么年代,这种青春萌动的记忆应该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