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片名中“好莱坞”三个字闪着金灿灿的光招揽着各路看客,但《好莱坞式结局》实则包含了许多反体制和反套路的元素。最明显的或许就是影片虽然围绕一部好莱坞巨制——《不眠城》——展开,但它实际上与这部戏中戏的拍摄和制作无甚关联。我们甚至连《不眠城》的一个镜头都没看到,尽管旁人对母带中糟糕的演技和摄影的咒骂不停地敲击着我们的好奇心。
《好莱坞式结局》讲述了一位过气的导演Val(伍迪·艾伦饰)企图通过一部好莱坞商业巨作东山再起,却在影片开拍前意外失明的故事。他不得不在经纪人、翻译和前妻Ellie的帮助下蒙混过关,完成对影片的拍摄和剪辑。这样,好莱坞名利双收的美梦瞬间沦落成了了失明的梦魇,而我们也借由Val的这场噩梦窥视了他与前妻和儿子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这场混乱的闹剧没有英雄,有的只是一个、另一个小人物在情感上的迷失和觅踪。“好莱坞”三个字不过是伍迪·艾伦拿美国的金字招牌开的一个玩笑;毕竟,《好莱坞式结局》不是贝弗利山上那些晒太阳的富豪们拍的爆米花伴侣,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纽约客在阴雨中凝思出的抒情之作。
这可以算是围绕电影存在的古老命题了。有些人认为,电影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自然应该保持绝对的清净与适当的清高,不能为了钱而放弃其作为艺术的尊严。也有些人认为,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必定免不了俗,且由于制作电影所消耗的巨额资金只能靠观众回本,因此电影不得不取悦甚至愚弄观众。这两种观点在影片中都得到了戏剧化的表现,它们之间的理论冲突被具象化成导演Val与投资者Hal之间的人物冲突。Hal从登场的那一刻开始就被刻画成了一个典型的成功商人形象。他已经成功投资了多部好莱坞大片,腰缠万贯。甚至可以说,他其实就是好莱坞的代表。更重要的是他从Val的身边抢走了Ellie,两人自此结下了梁子。反观Val,他仍旧是典型的伍迪·艾伦式倒霉蛋,唠唠叨叨,总犯神经,甚至曾经臆想自己患有“氧气过敏症”和“榆树枯萎病”。他是脆弱的、敏感的艺术家的代表。电影里谁胜谁负已经成了次要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作为观众的我们要如何对这两类完全相克的人物做出反应。在《好莱坞式结局》中,要从这个二项对立中找出自己的偏爱简直轻而易举,因为伍迪·艾伦努力保证我们会充分同情这个可怜又可爱的小老头,而厌恶那个油腔滑调的商人。而Val在观众心中地位的抬升也就意味着在这场商业与艺术的斗争中,艺术暂时占了上风。毕竟,在伍迪·艾伦眼中,电影永远不会也不应该仅仅是个钱钵。作为胶片媒介,电影或许比其他媒介承担着更重的反思生活与社会的职责。
今天看完《蜘蛛侠》之后意犹未尽,又溜进另一个影厅。一抬头,银幕上一个熟悉的老头,瘦削干癟的脸和身体,大大的黑框眼镜,半秃的头顶,神经质喋喋不休的言语,不是伍迪艾伦是谁?除了他,还有谁“猥琐”得那么有魅力?那时我才想起,这就是他的那部新片《Hollywood Ending》。 故事讲述艾伦同学老是自栩为最艺术化的导演,一贯坚持自己的独特风格,这在重视商业的好来坞当然市场不大,以至于渐渐地步入事业低谷。这时突然有一个拍一个6000万大制作的机会,而制作人却是他的前妻,原来她的未婚夫就是新片的幕后老板——非常成功的银河(GALAXY)电影制作公司总裁。面对这样一个局面实在让艾伦很尴尬,但他又确实需要这份工作,所以只有硬起头皮执导筒。
谁知这才是麻烦的开始,他的同居女友,一个健身狂模特坚决要求给她安排一个角色;他的制作群围绕背景重建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他执意请的那个中国摄影师,不会说英语,只能靠翻译和大家沟通;而艾伦一看到前妻,就气不打一处来,谈着谈着电影就忍不住要扯到两人以前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上面去。最糟糕的是,在电影正式开拍前一天晚上,艾伦同学突然精神性失明!谁能想象一个瞎子能导演一部电影,那不正是“瞎导”么?可艾伦最终笑料百出的做到了,影片还被法国佬评为“美国佬50年以来拍得最棒的电影!”而艾伦同学也得尝所愿,不仅复明,还和前妻重归于好,幸福地前往法国执导新片,完成有一个好来坞大团圆式的结局。
每部影片中都或多或少会有创作者的私人影射,《好莱坞式结局》比伍迪·艾伦的其他影片做的或许都明显一些。他仍旧不惜笔墨地赞美着自己喜爱的电影艺术家,如费里尼,也激愤地咒骂着电影评论家——“评论家只能代表文化界的最底层”。在一场宴会戏中,伍迪·艾伦以希区柯克为切入点和平衡点,触及了电影作为艺术与摇钱树的双重本质。宴会上的一个男宾在谈及希区柯克的时候说到,这位导演无疑是位天才,但同时他也是商业的。周围的女宾应和着他的观点,并做出了一例精彩的总结:不顾观众反应的电影就像是艺术的自慰和自恋。而Val忙不迭的加了句,“我是个典型的自恋狂”。
这也是典型的伍迪·艾伦——他拍片从不为了取悦任何人,几乎从不顾及观众或者评论家的反应。拍片就是老爷子的氧气,而且用不过敏。在剧中,《不眠城》最终成了美国影史的污点,但它却奇迹般地被法国影界奉为“美国50年来最伟大的电影”,并邀请Val到巴黎去拍戏,完成了Val的人生一大理想。这又何尝不是老爷子自己的亲身遭遇——那些被美国本土观众所鄙视的影片成了欧洲电影观众的心头爱;那些地道的纽约片在本土遭遇了水土不服,却在移植欧洲后大放异彩。或许不论《好莱坞式结局》还是伍迪·艾伦本人的经历都在奉劝我们,做电影和看电影都需要去除浮躁、自我净化,让艺术回归艺术的本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