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足球是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之后推出的一部作品。周星驰曾在接受《电影双周刊》的采访时,一本正经地说,“拍《喜剧之王》是因为感情失意,拍《少林足球》是因为事业失意。”但他并没有言明为什么。据周星驰身边的人说,周星驰在拍摄少林足球的时候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脾气也不是很好,但是少林足球取得巨大的成功给了他应有的回报。其实少林足球和喜剧之王是血脉相承的,讲述小人物在困顿中的坚持。但是喜剧之王采取比较文艺的手法来拍摄,而少林足球则是商业化的手法。少林足球成功后,周星驰也总结包装的重要性,虽然我很喜欢喜剧之王,但是不得不承认少林足球的成功是巨大的。周星驰少林足球投资4000万港币,他说这个投资放在美国也许只是一集电视剧,但是当时对他来说这个投资是天价,但是少林足球在内地没有上映的情况下在全球一举拿下4300万美元的票房,并在香港突破6000万港币,这个记录后来被周星驰的功夫刷新。少林足球在欧美大火,在日本也取得20亿日元的票房,是很惊人的,可以说少林足球使得周星驰打开了大片之路,哥伦比亚也因为少林足球找到周星驰,投资他的《功夫》。在奖项上,由于少林足球的表现给当时颓废的香港电影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金像奖不得不认可了这位喜剧之王,他本人更是一举拿下最佳青年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四个大奖,前无古人,至少到现在还后无来者。那一年周星驰四次上台领奖,风光无限。少林足球的成功还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香港电影人的信心,间接促使香港电影人团结起来拍摄了后来的无间道。可以说,少林足球是周星驰的大片试水之作,虽然没有后面的电影成熟,但是让大家知道原来他还可以拍摄特效大片。而少林足球之后,哥伦比亚投资他的电影功夫,在全球取得1.05亿美元的成功,香港的喜剧之王成功走向世界,从艺术角度上来讲,如果说少林足球是他商业化和艺术化结合的一个试验,那么之后的功夫就达到了集大成,功夫之后的电影包括长江七号和西游降魔整个电影的层次和水准都比原来提高了很多。PS:我看最高赞里某个热评说星爷偷偷把酒瓶换成真的,你自己拿啤酒往自己头上砸试试,送医院我不负责。黄一飞特地澄清是糖胶瓶,做粉丝对的没记住就记住黑子那一套也是mmp了呵呵。除了这个其他评论也真是各种不堪入目,什么时候知乎er都变成不统统黑一通就不舒服斯基了?还有,我不认为拍得次数多拍得辛苦效果一定好,可是少林足球确实效果很好啊,尤其是整部电影的节奏,周星驰电影的节奏就是那么一点点打磨出来的,特点非常鲜明,你看的“舒服”和周星驰“特点”背后就是无数次的打磨,别把所有事情都想得理所当然。另外补充一个细节,周星驰有个八连踢是完全没有快放的,有心的可以去看看那个镜头。
很久没为一部电影热泪盈眶,《少林足球》像一根引线,让心中那团火又开始熊熊燃烧。无疑这是我最喜欢的星爷电影,地位甚至超过《大话西游》和《功夫》。
诚然影片里体现的足球意和兄弟情令人感动,但真正撩拨到神经的还是星爷对功夫的热爱。刚烈如大力金刚腿,取自少林鹰派拳术,劲沉下身,无敌扫荡;包容似太极八卦掌,吸天地灵气,积聚阴阳,只一收一放便诠释了佛道智慧,致广大而尽精微。铁头功看似为硬汉必备,实则需修身静气几十载,柔化内心杂念才能练成;金钟罩铁布衫,达摩老祖之后无出其右,刀枪不入水火不侵,难怪一代绝学。都说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星爷可是没费一棍一剑便达到这境界,胜过我令狐少侠。这和他偶像是李小龙不无关系,也离不开少林武功注重内力修为,不喜拳脚花边的传统。功夫和足球一结合,加上完爆某些五毛钱的特效,既俗又雅,有一种“气”在镜头间流转,实在是好看,佩服佩服。
尤其在电影最后,全民练功夫的恢弘场景让我激动不已。星爷再一次用夸张幽默的手法轻描他的希望,朴实又伟大的武侠梦,看得人又笑又哭。怪不得《叶问》和《卧虎藏龙》都没有这等功效,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命运在整个社会面前,终究格局小了些。这个成年人的童话世界,你愿意构建多久,我就搬进去住多久。有没有一天,能说这盛景,如你所愿?
有个细节我至今都很清晰:星爷带阿梅去商场摸了那件名贵的衣服,要分别的时候,星爷一直提醒极度自卑的阿梅说,你是最漂亮的,你知道吗?!转头却拿起抹布抹地。那个坚定的眼神和言语……明明自己就是一个草根了, 仍不忘劝导另一个草根要相信自己。那个时候我刚出来工作做销售狗,被业绩和客户折磨得都怀疑人生了……我一直都非常反感鸡汤,但是那次看到这里我却不自觉喝下了这口鸡汤,忽然就泪目了……其实星爷作品里有不少细节是很虐心的:比如《喜剧之王》里尹天仇第一次收到“学费”时那种激动得难以自已又感觉无所适从,精心挑选了自己最好的领带……比如《功夫》里欺负完卖雪糕的哑女后,在巴士上竭斯底里的假笑……比如《长江七号》里,不愿意接受爸爸已经死了的消息,把老师推出门外锁上门……在经历了一些社会的心酸苦辣后再回看星爷的“喜剧片” 才会注意这些细节,才会共鸣到一些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