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中央六看完,随即毫不犹豫给了它五颗星。
一扫连日来,每天一部观影却仍阻滞不通的郁积,感到由衷的酣畅淋漓,终于可以写下些什么。
然而为何如此,我也不明白。其实之前每天看的,均为上乘甚至经典之作。只能说,有时候,电影带给你的,可以超出它本身的思想和情感的辐射范围,在当时当刻,给予你类似当头一棒的凶猛恩惠。换一个时间,换一个环境,换一副心情,甚或换一种身体状态,所感所想均会不同。
我喜欢这样的,奇特随机而又唯心至上的观影体验。
说回电影。
其实我不爱看战争题材的电影,尤其是一战二战的。没什么,全凭个人喜好。多么美好的人体,被炸得血肉横飞,多么纯粹的人性,被摧残得丑恶狰狞,这样的残酷,心脏实在无法负荷。自然也明白,并不都是书写丑恶残酷的血浆史,其间亦有崇高和大美的存在,比如《辛德勒的名单》。但那些崇高和大美,是开在尸堆上的莲花,野葬岗清晨升起的太阳,看见它们,眼睛里流出温暖的泪,而身体仍是寒冷惊怖得发抖的。更让人寒冷惊怖的是,这些,都是历史上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呀,谈何遥远,不过半个世纪。
人类记忆中最深重的苦痛,无法言说。因它超出人心所能承受的底线——尽管在彼时却确乎有人在真正、实际地施与受。所以对于以任何艺术形式重现那段历史的创作者,且不论成就如何,我都是非常尊敬的,打从心底里尊敬。
尊敬,但仍归避这类电影。斯皮尔伯格我是喜欢的,看E.T,看A.I,看重生在侏罗纪公园里一大群恐龙,却至今未看过《拯救大兵瑞恩》,还有他最负盛名的,《辛德勒的名单》。 《太阳帝国》看了,也属于偶然。但看完之后,竟是这样好。感觉这样好。
以孩子的视角来诠释战争苦痛,手法只能算中等,说无可说。佳片有约不也列举了嘛,伊万的童年,被禁忌的游戏,咱中国不也有小兵张嘎带着闪闪的红星么。只是,苦痛了,摧残了,主旋律一些,干脆就英雄了,有谁意识到,一个个身似琉璃的孩子们,在覆灭一切毁灭众生的硝烟动乱之中,是最脆弱最易破碎的生物体呢?而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成人个个都自保不及,想保护战乱中的儿童,分明是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
一个一个又一个的孩子,天使一般纯洁柔弱的孩子,就这么活生生被战争的沉重灾难迎面砸上。苦痛么?残忍么?伤害么?扭曲么?那是一定的。怎么能避免得了呢?
但斯皮尔伯格将命题继续推进向前,他给出了另一个答案,以一个英国小男孩虚构的(也未必,战争里,或许真的出现过这样顽强的孩子吧)战乱生活样本,用一整部气候庞大的电影,说:战争造成的伤害是如此沉重,但还是要努力的活下来,尽所有可能活下来。活下来,才是胜利。
我泪流满面。为杰米叫好,也为斯皮尔伯格叫好。
只是要活下来。活下来。看似那么简单。然而那么难。多少骄傲优越的绅士女士,在战俘营和流亡途中,死于饥饿、劳累、痢疾、伤寒、轰炸、虐待、殴打,以及内心的软弱与绝望。因为身处的困境,是战争,摧毁一切只需一瞬间的战争。要在战争中存活,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和多么受用的技巧。如果说战争是以毫无怜悯的粗暴手段打断、改写人类命运的进程,野蛮剥夺了千万生灵“生”的可能,那么,做为其对立面,能在这种阴霾恐怖中努力、顽强地存活下来,存活的时间长过战争的期限,就是对战争最本真的对抗,对战争的莫大胜利。
能舍生取义抗战杀敌固然是一种英勇,但迂回宛转尽力存活,更是一种英勇。一种更广泛的、人性的、属于战乱中受难者的英勇。硝烟里所有壮烈英勇的战斗,也都只是为了硝烟散尽后,能重拾重建的自由丰盛的“生”,无数无数华美的“生”。
为着这“生”,小男孩杰米,从开始时目光清澈、笑容稚气、行为举动带着些许淘气却教养良好的典型英国小绅士,变成了在战俘营里混得游刃有余的小鬼头。他曾扑向迎面走来的日军部队大喊“我投降!”,曾为了不让两个美国佬丢下他而自愿带路去偷窃,曾为了离开上海的战俘营大声地急慌慌地宣告自己知道去苏州的路,也曾看见绅士不愿搬石头遭日军殴打后,马上捡起石块一声不吭往要求的地方走,还曾伸手伏地,跪在日军中士面前,说:“请不要生气,我们都是朋友,这都是战争造成的”……他聪明,灵活,有着杂草一般的生命力,战争的残酷教会他存活的技巧,从吃不上土豆到争抢几人份的配额,从不肯脱掉死去女士的鞋拿来自己穿到主动盯上死人的昂贵高尔夫球鞋,他被磨砺成了一个“实用主义者”。然而有什么可指摘的呢?他不过是一个孩子,只是在努力的自保,自保之外,惠及他人。能做的,只能这么多,但已经比许多成年人都多。
然而却仍只是个孩子呢,依然不失天真、纯良与狂热。稚嫩不知危险,兴奋与迷醉不懂恐惧,看到飞机,便马上回到自己的世界去了,全然不明白早已身处险境。而与那个可爱的日本少年之间,友情亦是美好,只是结局惨淡。也是必定的。
其中有个细节,真让我为斯皮尔伯格鼓掌:杰米吃饭,从土豆和稀粥中,一只一只挑出黑色的虫子,数着,数好了,记在身旁的黑板上,然后将虫子全拨在一块,用勺子舀了,一并吃下去。呵呵,这个细节,真真精彩呢,这分明是小孩子才会做的事呀!
这个战乱中顽强生存的英国小男孩,是我至今见过的同类题材电影中,塑造得最丰富的人物形象。(原谅我战争题材的电影看得太少吧!)在影片最后,杰米终于与父母相认,那双眼睛,沉默的,空茫的,缓缓闭上——眼窝深陷,细纹密布,很累很累一般,哪里是孩子,分明是一双老人的沧桑的眼——我看着这双眼,我知道我会一直记得,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刻在心里,再也忘不掉。
《太阳帝国》算是一部高质量的电影,但它永远会被中国人骂
也是注定了的。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电影,历史在影片中是被架空的,准确的说是
把历史彻底为我所用,这样的影片成功者大有人在。但架空后的
历史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历史观对于这种类型影片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有人评价此片是反战的,这实在是拔高了他的思想境界。其实本片
根本意不在战争!全片主要是通过一个孩子表现人性中理想主义和
现实主义的关系。作为在影片中唯一正面表现的战争一方:日本军人
和战争机器,影片赋予它的恰恰不是否定的态度,而是理想主义
的化身。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小孩身上正面的理想主义一方面
来自英国贵族式的出身和教育,另一方面就体现在对战争机器的热爱和对日本人的惺惺相惜。影片中的日本人不仅有着英勇献身的战斗精
神,还有着知恩图报的优秀品格。英国人虽然也具备优秀的理想化人
格,但比较迂腐。美国人功利现实,但他们是生活的强者,最后的赢
家。只有中国人是一群乌合之众,见财忘义,忘恩负义,仗势欺人。即使是操着一嘴流利英语、西方化了的中国外交官也是睚眦必报之辈。这种历史观和民族观,西方和日本的主流观众都是乐于接受的。
但如果放在全世界来看呢?这真实吗?!
不可否认,那时的中国国民普遍素质确实不高,
但把一场白纸黑字的侵略战争拿来作为影片背景,不但把受难的一方
置于活该挨揍的席位,还把贪婪罪恶一方加以美化,用来衬托同为殖民者的优秀。
这样的历史观如果扣大帽子,那就是是彻头彻尾的殖民主义。
说现实点,就是一部好莱坞式的标准主旋律,说白了80年代好莱坞
主要票房市场就是欧美和日本!
作为中国观众,如果不谈历史和民族,或者对此毫无意识,大可以
好好欣赏这部好莱坞大片。
但如果哪位还要反过来指责同胞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也不想扣什么大
帽子,只能说你根本没看懂。斯皮尔伯格真要在背后笑了:中国人到现在还是那么不堪,我们电影里拍的一点都没错!
1941年上海,中国抗日战争已经历时四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英美加入战局,上海外租界的西方人的生活也经历了巨大的动荡,11岁的Jamie就是其中之一。
在逃难的途中,Jamie和父母走失,他遇到美国人贝希和弗兰克,差点被他们卖掉,三人辗转到了闸北集中营。
在集中营,J amie明白了战争的残酷,学会了“为了吃饭什么事都能干”的生存哲学,还认识了和他一样喜欢飞机的日本小孩。但是,在他内心深处,一直渴望着和父母团聚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