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哏就像是在讲笑话,故事的叙述,伏笔,矛盾,高潮确实大部分是由逗哏完成的。捧哏需要把确保观众听懂了这些包袱,比如通过重复笑点,通过“装傻”,通过"吐槽“,不让这些包袱哑了。比如一个脱口秀,演员的段子太高雅,观众没有get到笑点,这不就尴尬了吗。举个例子,”马掉茶碗里淹死了”这个哏,想像一下一个人站在台上跟你讲“我买了匹马,马换了一个蛐蛐,蛐蛐跳茶碗里淹死了”,好笑吗?笑点在于听故事的人一遍遍的去质疑这个故事的主角,然后主角一遍遍的重复是”马掉茶碗里淹死的“,制造出了矛盾。“雨打沙滩万点坑”,笑点在于捧哏一遍遍的吐槽逗哏是“捡枣地”,反复的质问为什么用“万点”,逗哏通过大段的灌口把这段八扇屏带到高潮。从这两段传统相声来看,由于最初的就地表演条件,捧哏和逗哏需要在前期互相调侃,甚至类似吵架拌嘴,来吸引路人的注意。虽然没有捧哏这个角色的单口相声照样精彩,但是能说单口的演员太少了。好的捧哏是可遇不可求。捧哏如果想要说好比逗哏的难,但是二者缺一不可。相声的包袱如果想使响了,铺垫抖翻缝缺一不可,哪一个环节没做好都不成,这需要捧逗之间的默契程度,谁离开谁也不成。当然了,一般的相声演员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无论是捧哏还是逗哏都要从基本功开始练习的,逗哏的演员也得能捧,捧哏的演员也得会逗。只会逗不会捧或者只会捧不会逗那在相声界里面叫作"瘸腿"。当然了,可能有的演员主攻逗哏,有的演员就天生就像捧哏的,可能就主攻捧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只会逗不会捧,或者只会捧不会逗。相声这门艺术确实挺邪门儿的,看着挺简单的,但是真要想学好了真的不容易,确实需要天赋,也需要兴趣,还需要后天的努力,三者缺一不可!
京剧写节目单,都得把鼓师写在琴师前头。司鼓谁,操琴谁,都这么排。只有个别唱片和演奏曲牌,是反过来写的。胡琴是主要伴奏,人们欣赏到的伴奏乐器也主要是琴,为什么鼓得搁头里?因为谁领着节奏走,谁最重要。西洋乐更甚。站头里的指挥,整场演出,一个音都不出,最后他代表整个乐团鞠躬谢幕。你能说乐队指挥是聋子耳朵——配搭吗?相声也是一样。相声的节奏,我们叫尺寸。尺寸不对,多好的包袱都能泥了。有个好捧哏,你就不用怕自己尺寸不准,有他托着你呢。你使得稍微抻了,没关系,他紧着点翻,照样包袱能响。好的捧哏,每句量的都是地方。你每句话字少,他就多说,你话密,他就少来,让观众听着那么热闹,还不抢话,不烦得慌。你要火着使,往外支,支多远不用怕,他往回拽你;你要瘟着使,平铺,也不怕,他翻出包袱来让观众乐,还不搅合你。高英培跟范振钰裂了,就不再出好作品了;郭德纲搭了于谦,才红起来。这都不是没有理由的。
我看相声不多,主要就是欢乐喜剧人里看了些。第二季最后一期,岳云鹏请沈腾来和他一起说相声,沈腾逗哏的时候相声的节奏就不对,连我这个外行人都听得出来。当他们角色换了之后,沈腾话少,场子有点冷,但是岳云鹏逗得特别好,包袱一个接一个的,笑点很多。大概这就是专业与业余的差别?虽然沈腾已经很棒了。绝大多数时候,逗哏的水平高低不易察觉,捧哏的水平高低则会非常明显。举个例子,谦儿大爷捧哏水平可以让任何和他配合的逗哏都显得这么厉害。再看看著名相声演员青曲社的王升王老师,老是有种特别急躁特别吵杂的感觉,也就是苗老师比他更闹腾,跟个其他的人估计就乱成一锅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