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部分,好像没有什么可以代替“大阅读量”,而且不能止步于此。“看,想,做”,少掉一个都有可能会变成“民科”。也就是说,在大量浏览他人作品的同时,你必须时常补充审美理论。为什么非得如此,因为这些“东西”为你提供了思考的工具(框架),并且使得你有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向外拓展和探索,这要比依靠感觉(瞎想)来得实在,几率也大得多。还有比审美更底层的吗,也算是有吧,那就是个人的经历以及所处的人文环境,比如,一些毛子插画师的作品总是自带一股扎实感。
我真的好普通:从小喜欢绘画,但是家里没有钱所以从来没学过画画;高考体检的时候发现自己色弱,所以任何艺术类相关的专业都不能报,最后随便选了物流管理专业,所以也非科班出身;一个年近三十的boy,工作前从未接触过影视美术行业;最后,从事影视美术经验五年怎么进入这个行业的;大学某个无聊的下午,跟朋友跑去做群演兼职了,当年还是青葱的boy,做事特别认真,虽然只有几十块片酬,但是兢兢业业地吧群演演得淋漓尽致(论演员的自我修养),由于我在做群演的时候特别积极,会帮忙搬搬抬抬之类的,以至于,后来他们就算没有群演的工作,也会找我帮忙做工作人员,再后来,我毕业了,然后,这个团队(也就是我现在的公司)就让我加入他们了;当年我们团队主要做网络微电影为主(华南第一家),我再团队里面,什么都做,带演员啊搬搬抬抬啊公司采购啊什么都做,后来我们片子拍多了,美术部门变成一个必需的部门,因为任何一部片子,都离不开场景服装道具,刚开始都叫演员自己带衣服还有找现成的场景,可以后来演员多了场景丰富了,这操作起来就非常有难度了,于是乎在领导的指挥下,我带着自己,成立了一个人的美术部门,然后开始我的美术指导生涯。在这期间:我自学了photoshop(基础应用),淘宝几块钱就可以买到视频资料,自己漫漫看慢慢学:看了很多电影(自从确定了做美术之后,看电影基本没怎么再看剧情,都在看场景还有服装造型,好看的马上截图存档);平时搜集了非常大量的自认为好看的图片素材,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