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追的是《这就是街舞》,说实话,我一个大胖子,接近300,看他们跳舞真的是感觉到了一种力量,一种东西好像在身体里活过来了,真的不像是看一群女的跳舞那样,只要穿的少,好看就行了。还有《吐槽大会》,也是一直在追,相信大家肯定也很喜欢这个综艺,我就不多说了。《奔跑吧兄弟》这个我没看过,只看过网上的一些片段,什么撕名牌啊,放屁啊啥的,真的是没意思,《杨超越》上的那个综艺,名字我都忘了,懒得百度,杨超越我也是看吐槽大会才知道的,竟然号称是火遍全网,这不是跟扯淡一样吗?我天天上网,他火了这么久,为啥我不知道,原来我没看过那个综艺,还有那个《单行线》,看了就觉得是一片美文节目,心灵鸡汤味太农了。
2012年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的横空出世、火爆空前,给略显低迷的音乐综艺节目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开启了综艺娱乐节目抢贴“中国”标签和消费明星的新篇章。尽管火爆的《中国好声音》让一些无名歌手一夜之间名声大震,但实际上,观众目光更在意的还是台上的四位导师,他们的一颦一笑、言谈举止以及对选手的态度,才是构成具有眼球效应的真正的“料”。相比前两年各省级卫视高调主打亲和牌的“平民秀”节目,2013年各电视台综艺节目的路数基本上是以“消费明星”为主。明星唱歌、明星跳舞、明星烹饪、明星跳水……明星正在向着全能方向发展。
任何艺术形式,价值彰显与内涵呈现,都必须先于技术和技巧。作为一档综艺娱乐节目,在吸引观众的同时,编导们更需要认真思考:除了热闹喧嚣之外,节目还能为观众留下些什么。这种只聚焦于PK过程、比赛名次的节目方式,固然紧张激烈、刺激抓人,但最终难逃沦为名利场的结局,还常常会走到猎奇、八卦、媚俗甚至是“审丑”的地步,它所激发的是人们内心潜藏的窥私癖等不健康的低级趣味。这类节目虽然收视率飙升,却格调不高。人们的谈资或议论的焦点,最终会落在选手获利收益的比较上。
90年代大家都是看台湾综艺居多,而且台湾综艺制作人权威重,节目的尺度及艺人的承受能力都较为有弹性,使得节目更有看点。00年代,韩流开始引进,韩综比台综更加丰富及大胆,粉丝能从综艺上看到自家爱豆舞台下的面貌,更贴近生活,容易加强粉丝的粘性。造成国内综艺泛滥的原因其实是社会现象及大众需求,近几年才突然泛滥,也是因为国内老节目的审美疲劳,引进外来资源,也能把被引走的部分观众给引回来,明星效应引导恰当,是给青少年最有利的教育榜样。
从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生态环境建设而言,PK风的盛行,还导致各省级卫视之间节目的同质化倾向愈发明显,如浙江卫视的《中国星跳跃》与江苏卫视的《星跳水立方》,皆为主打明星跳水真人秀的竞技节目,无非前者更重娱乐性、后者更重技术性罢了。就连同卫视之间的节目也是越长越像,如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和《中国达人秀》,无论在形态设置还是内容、风格上,都极为相似。
存在即为合理,有黑就有白,不知道现在最火的综艺节目你看过几个,不要说你都看过,因为实在是太多了,芝芝麻烂叶,翡翠白菜都有。我以前还特别喜欢看《极限挑战》,真的感觉明星离群众挺近的,有感动,当然更多的是看了你也乐呵呵的,然后最近的一季,我看了一集我就不看了,因为总感觉缺少了什么,就是真实感完全消失了,就是再演戏,除了人是真的,节目的灵魂已经不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