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因史料的空缺而主动“湮没”一段历史,历史就真正被割断了。后人了解历史必须依靠史料,但不意味着存留的史料就是过去的全部历史。用蒙思明的话说:高明的史家,“不仅能够根据史料知道历史,更能由有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去知道那无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他的哥哥蒙文通,也特别提倡从历史记载的蛛丝马迹寻觅往昔的真相,以连接那些可能割断的历史。连那些伟人都要通过各种想象和史料推算,可见历史才是最具想象力的学科。
以我的陋见,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学生的想象力装上翅膀,可以翱翔于学术、知识和思想的宇宙之中。在各学科中,历史学尤其需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遗憾的是,一般人的看法,史学恰是既不需要也最缺乏想象力的。梁启超的立场相对中立而偏史学,他说:文学和史学,看似关联密切,其实两者“各走不相同的方向。史学最重科学精神”,而纯文学则“都是超科学的,都是全靠想象力”。
每觉史料汗牛充栋,常有被史料没顶之感。然而真到了论证具体问题时,立刻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感。最重要的是,不能因为史无明文,便以为实无其事。作曲者可以于无声处表意,画家可以不着笔墨而传神,史家亦然。我们翻阅资料可以知道,有很多的名人都说过,历史十最需要想象力的,史料记载的并非是全部,还有遗留的地方,这些就需要我们通过历史遗迹和各种东西来推测历史。
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它不能重演,也无法实验,人们只能通过文字、实物、图片、电影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概括的东西具体化,用语言的记述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生活的画面,让学生间接认识或感知历史。正是由于这样,历史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人类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留下的“足迹”,因此学习历史要从时间、空间、人物三方面去整体把握。把历史事件放到世界背景中去考察、定位,形成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立体的、整体的认识。这就是要求我们要懂得动脑筋,不然永远都学不好历史。
在我看来,历史应该是最不缺想象力的,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历史,很多都是推过我们的考古学家来证实的,他们先发掘一些东西,然后根据这些东西来推算,最后再根据实物来论证这些猜测,如果没有他们的想象力,怎么会有我们现在的伟大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