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类型,我之前说讲故事的能力非常重要,其实说的是任何类型电影的基本功。而科幻本身,无论软科幻,还是硬科幻,只要“科幻”两字,关键在于想象力。无论自有想象和自由表达,过去三年多的现实,从社会各个层面和电影产业各种反馈来说,我没有接收到多少积极信号。在一片盐碱地里,真要强弩播种,开花也是蔫的,结果子也是畸形的。
话说十年前,别说科幻电影了,整个电影产业都很可怜呢。 十年后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我很期待。咱们国家的类型片,一定会成熟起来的。但差距就在那儿,培养人才需要耐心。之前令人糟心,是因为整个影视培育体系就没有积淀下这门技术——掌握话语权的人,也是矮子里面拔高个,好多人并不懂,却也因为市场够大,所以饿不死。
从数量来说,一个大刘是远远不够的。所谓基础就是要有足够的风格和类型供电影产业链挑选,而现在大刘的小说虽然足够好,但风格稍显单一。其次我们的电影创作环节跟不上。科幻电影需要有好的编剧完成从文学到剧本的转换,但国内真正能够熟练掌握好莱坞类型片叙事手法的编剧,个人悲观估计不超过30个。
没有懂科幻和制片人和导演。其实严格说来,国内现在连职业化的“制片人”都奇缺,更不要说懂科幻的制片人了。导演的情况也差不多。特效行业缺乏经验。我们的设备比好莱坞差的并不多,只要是能用钱买到的设备,国内都基本和好莱坞同步了。但是特效并不只是设备决定的,人的因素,经验的因素更重要。
我国电影(含香港)的长处是生活文艺片和功夫动作片,涉及到科幻题材,编剧构建世界观的功力、想象力欠缺得很,这是人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限于影视制作技术水准,比如场景营造、形象设计、3d设计等等,我们做出来的效果,土之又土,low之又low,这还是相关专业人员的水准问题。
从产业链角度来说,我们的创意环节就太薄弱。虽然国内有大刘这样的一流科幻作家,但版权制度和代理人制度不明晰,导致他的小说无法有效地转换为可流通的交易产品,因此无法有效地进入电影产业链(这几年我一直在积极地推进大刘小说的电影版权交易,但收效甚微,原因很复杂,有些不便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