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丝光的字意上来说,似乎只是为了外观,实际上它的作用不止如此。例如减少了棉纤维的结晶度,这样使染料进入纤维内部,上色率大约提高20%。还提高了断裂强度和增加化学反应性能等。从加工后成品的质量来看,丝光最令人注意的还是定形作用。棉布丝光,我们期望能消除织物的内贮应变力,从而降低缩水率,起到定形作用。但实际上很难完全达到。原因是棉纤维遇到氢氧化钠溶液时发生剧烈膨化而排列整齐,对光线反射有规律,因而增加光泽。但是棉纤维的截面积增大,高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因粘度大很难向内部进一步渗透,所以只局限在纱线外层纤维产生变化,造成织物结构致密,更进一步阻碍碱液的渗透。这样局部的丝光,膨化程度是均匀的,应力和应变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另外丝光时织物受到张力,纱线不能自由收缩,织物无多余空隙,纤维截面积增大,也就无法消除棉纤维的自然捻度。这样表面的丝光起到的定形作用有限。为了提高丝光对棉布的定形作用,关键是促进碱液对纤维的渗透。实验证明,棉布先在60℃和150g/L碱液中丝光,然后再在5℃同浓度碱液中二次丝光。它的丝光效果与正常的5℃和150g/L碱液中丝光效果相同,但膨化度比较均匀。也有用热丝光(97℃)的,定形效果较好,但纤维的膨化度较低。此外还有用真空浸渍碱液的。在浸渍前将织物中的空气除去,强迫碱液渗透,定形效果良好。
先漂后丝:丝光效果好,废碱较净,但白度差,易沾污,适合色布,尤其厚重织物。先丝后漂:白度好、但光泽差,漂白时纤维易受损伤,适用于漂布,印花布。染后丝光:适合易擦伤或不易匀染的品种(丝光后,织物手感较硬,上染较快)染深色时为了提高织物表面效果及染色牢度,以及某些对光泽要求高的品种,也可采用染后丝光。原坯丝光:个别深色品种(苯胺黑)可在烧毛后直接进行丝光,但废碱含杂多,给回收带来麻烦,很少用。染前半丝光,染后常规丝光:为了提高染料的吸附性和化学反应性。棉布丝光分干布丝光和湿布丝光两种,由于湿布丝光含湿较难控制,因此以干布丝光较多。其他碱金属的氢氧化物对纤维素纤维也有一定的膨化作用,但其膨化能力随原子量增大而↓,且成本较高,因此只有烧碱才具实用价值,某些酸和盐类溶液(H2SO4,HNO3,)也可使纤维素纤维膨化,获得丝光效果,但实际生产有困难,缺少实际意义。无水液氨因分子小,纯度高,也是一种优良的膨化剂,20世纪60年代未曾进行过丝光研究,其产品的光泽和染色性能均不及碱丝光,但手感柔软、尺寸稳定性和抗皱性较高,故近年来作为与后整理中机械预缩、树脂整理结合应用的新工艺,称为液氨整理。
丝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关于棉纤维在浓碱液中发生剧烈溶胀的原因有两种理论作出解释,水合理论(1)烧碱与天然纤维素(纤维素)作用,生成碱纤维素,主要有两种类型:醇化合物;子化合物(加成化合物):两种产物都不稳定,经水洗便水解成水合纤维素,再通过脱水烘干后即成为丝光纤维素(纤维素Ⅱ)整个过程纤维素的变化表示如下:纤维素ⅠⅡ从而引起棉纤维物理和化学特性的相互的变化,呈现出优良的性能棉纤维经浓NaOH处理发生剧烈的不可逆溶胀原因是:钠离子体积小,它可以进入到纤维的晶区;同时Na+是一种水化能力很强的离子,环绕在一个Na+周围的水分子多达66个之多,以至形成一个水化层,当Na+进入fibre内部并与fibre结合时,大量的水分也被带入,因而引起了剧烈溶胀,由于能进入晶区,因此,溶胀是不可逆的。这种溶胀受温度的影响:溶胀也受NaOH浓度及中性盐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