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觉得《老炮儿》有特大的价值观的问题。我觉得这个片子不应把他理解为把老流氓写成老英雄的故事。虽然名字是老流氓,但实际是想写个老英雄,因为拍电影毕竟是要为一个心中崇拜的英雄性形象立传嘛,他其实还是在写一英雄。他在里面做的事大部分还是偏英雄式的。虽然电影里为了迎合老炮儿的形象,做了一些看起来蛮不讨人喜欢的事情,但也都是细节。他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做一个像英雄一样的人,包括他去资助那个小姑娘,虽然那笔挺恶心的,这在美化他的形象,但这也是在证明他其实不是真正的令人痛恨的、特别坏的人,而是一个比较善良的人。虽然他脾气比较坏,但是谁也不是完美的。另外,说到把年轻人对立的问题,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一个时代过去了,这群老的人不太适应这个时代,那终归要给他立出一个反派出来。反派这里就是年轻人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当然管虎的问题就是,他太想把两个时代对立起来,讲规矩啊什么的都没了,当然这里你能挑出很多问题。但我觉得也还好,毕竟它是电影,它又不是真实的,它毕竟是个娱乐性的东西。他真正的问题在于最后那个反派没立起来。问题没解决就转变成新的方向了。
六爷的“规矩”之所以万众点赞,是因为民众对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极端现象憋着一口恶气。《老泡儿》消费了这股怨气,自然一呼百应。但出完这口气,冷静下来思考,六爷的处世方式真的那么值得标榜?电影的最后,六爷为了他的“茬架”付出了生命;一群跟着六爷混的人,从局子里出来了,幸好打斗的过程中没有人员伤亡;张晓波终于开了一个酒吧,不再与人争斗,干正事了,要说这部电影真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一段勉强可以算。不由想起90年代风靡一时的古惑仔系列电影。不可否认,电影很成功,永远都是经典,电影只是电影,不必承担人生导师的责任。但有时候,它却会在无形中成为一颗黑色的种子,不知道会在什么人的心中,结出什么样的果实。电影只有120分钟,人生却是一辈子。请理性看待电影传递的价值观。
《老炮儿》一度让我觉得有现代武侠片的影子,就像《喋血双雄》里说的:“我们都不适合这个江湖了,我们都太恋旧了”。但《老炮儿》不是《喋血双雄》,不是现代的武侠片。因为它太接现实,太接历史,它的表达太明显了。孔子之徒谓之儒,墨子之徒谓之侠。两者之末流,谓之流氓。什么是盗亦有道?不就是抛弃了理想,开始干坏事儿了,心理上过不去,定点规矩,找点心里安慰吗?就像洪门因反清复明成立,后来反清无望,后人就开始搞犯罪活动,又觉得有点对不起郑成功王爷,于是,义气什么的,就是那个时候发明出来的。可是,有规矩的流氓,不还是流氓吗?黄金荣杜月笙特别讲规矩,难道就不是流氓吗?高晓松有一句话特别好,本来是讲军阀的,“有道德,无文明。”讲些旧时代的义气之类,但对现代社会文明一无。
我对于文艺作品的评价,一向是把作品本身的观赏性表现力和作品传递的价值观分开看的。(这只是我的个人标准,从不强求他人接受。) 具体到老炮儿这部电影,我认为电影本身很精彩,在创作者所构建并力图表达的价值体系中表现到位,是一部好电影,事实上我在豆瓣上给了四星。然而,站在电影体系之外,我对于这种价值观完全不能接受。具体也不必举例了,这个问题下的一些高票答案讲得很透彻,无需重复。 简而言之,那种经过创作者粉饰美化的江湖道义与江湖规则,终究只会在虚构中闪光,现实中剩下的其实只有黑暗和肮脏。所以我欣赏这部电影,但不会为它的思想所感动。
情节丰满。两个“逆子”,一个 出生草莽,一个生来显贵,一个嫌爹不管他,一个嫌爹把他管废了,一个蔑视老炮儿们的规矩,一个敬慕老炮儿的规矩。“养不教,父之过;教不正,儿之哀。”由这两个“逆子”与六爷的对峙引出来的东西,何止关乎人生、社会?印象最深的是六爷与两人的和解。与自己儿子的和解,一杯酒,一滴泪,讲出了个“情”字,动人;与别人儿子的和解,一个握手,两次约架,道出的却是个“理”字,丰满。
人物鲜明。一尊“老炮儿”立得有血有肉,仿佛北京胡同墙角的一块砖,死磕在那儿,凡俗却让人无法忽视。忘不了影片末尾,六爷骑车追着那只终于解放的鸵鸟。六爷下骑的是小老百姓的生活,心中追的却是和所处的世界,和周围的牢笼格格不入的乌托邦。鸵鸟就是六爷,六爷却从来不想当一只鸵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