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有潜意识中的拯救思维,但也是恍兮惚兮,所以,邹野并非真正的、活生生的可以交往的对象,他是女生刘唯唯成长路上的“过客”。 一群中学生骑车而过,便已经猜到是青春题材。故事讲的是暗恋,锦鸡的四次出现将故事分为四段,它从动作上体现着情节跌宕起伏的发展。镜头慢而长,叙事平稳。当女主角刘唯唯在美术老师邹野的办公室前用手拨动积水时便感到是一种暗示,很可能是一个关于师生恋的故事。 女孩的感情和感觉被刻画的很细腻,先是偷偷到美术办公室装订画册而被发现的那种惊惧,到后来慢慢与美术老师邹野熟悉,那种师生间无顾忌的亲密的交流,再到暗暗喜欢上邹野,放肆中有一丝羞涩。
直到女孩那大胆而含蓄的表白让邹野疏远了她。私以为邹野的疏远恰恰不代表心中没有过非分的爱,而是因为有感觉,思想上有越界才会有的表现,否则大可以严肃和蔼地以师长的身份劝告、告诫、教育一番。当爱恋埋于两人心中时可以谈笑风生,一旦戳破便以沉默告终。 青春期少女的勃发遇到艺术氛围中有磁性的师长,因此被触动了,一场暗恋终于在按捺不住中被挑明。 当画册做成的同学录被寄回,刘唯唯用破碎的彩色玻璃粘成的封面依旧闪着光,姑且称它为破碎的心,一个少女绚烂的彩色之梦破碎成渣,微微的伤痛形成裂痕,那泛着的光是女孩依稀的希望,却没有在任何一页找到邹野的留言,一脸失望而茫然的女孩,走出房间,天真的她哪里知道这是一种无言的爱,任何只言片语都嫌多余。
《我心雀跃》的成绩,就是表现这“才下心头又上眉头”的心态。1997年毕业的高中生,是相当特别的年份,他们处于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跷跷板的中间,香港回归是隐藏的叙事要素,而物质世界和精神空间在此后的质变更是如此。当他们考上大学或走进社会之后,蓦然回首发现过去的中学生涯再也不会有,不止是自己不会有,而是以后任何一代人都不能有。 没有结果的、单向度的、似乎是误会的“恋爱”,最终在瓶子碎片组成的青春纪念册的叠影中“结束”。暗恋作为少女的病症,在高考到来、毕业分别和老师“有爱人”的真相面前,便是虚实之间的成长本身。
少女一再待在属于自我的房间里,紫色、绿色为主的布置,白日梦的幻想,沉思、铭记还是为了忘却的纪念,雀跃的欢腾有如野马,宁静的思索好像静物画中的对象。反观老师的美术教室,似乎更为忧郁,尘土在阳光里倾泻着、浮动着,但是女生对男教师的寻找,又似乎王家卫导演的《重庆森林》里王菲在梁朝伟的房间里,撒摸、闻嗅、触碰,她在“拼贴”邹老师,正如她用杂志拼贴她所处的时代。
《我心雀跃》从心怀、目光到行为,都是小女子(即使年龄小但也不弱)主导的戏码,都是从她的视野里凝视男性(更成熟的男人),而且这欲望很纯粹,不带色情或情色的观看,而是一种欣赏。刘唯唯非常在乎的,就是那份相处。对于情窦初开的拿捏,孙伊涵做得很是到位。
可能是在课堂上,也或许是在画室里,远远的相望也好,其实也没什么必须要发生的。 《我心雀跃》不仅没有邹老师的一切,甚至连最关键的信息都没给告诉观众,当然更是没有告诉女主角。信息缺失是《我心雀跃》可以称作是真的青春片的根本前提,作为老师、前辈的邹野失去了生命的激情和艺术的灵感,甚至对于学生赠予或者委托的花鱼都缺乏必要的观照,这是成年人对于生命的部分放弃,也是被现实和家庭磨灭棱角后的被动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