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年轻人和世界上各地的年轻人一样,到了某个时期都会开始发生青春期的懵懂。这在心理层面上也在身体的层面上。有的人这个时期会持续一辈子,有的人则只是一段时间而已。试想我们自己在那个阶段里所做的荒唐事可能也不比电影中的这几位少,但让我吃惊的还是主人公要日苹果派时的认真神态。实在是一种很无敌大胆的想象力才能支撑起这样的青春期呀。这部电影本身又娱乐又商业,打了一些擦边球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儿。偶尔和女友或者哥们儿一起看看这个,倒是一种别样的喜剧体验。
我对美国派这个系列简直爱到了骨子里,尤其是正传前三部,它完美的谱写了我眼中青春的样子。在我看来,青春就应该是这样的,放肆的追求爱与美,放肆的释放自己的荷尔蒙,有三五至交好友,有自己喜欢的女孩,有派对和沙滩,一切都充满活力与美好。主角Jim是每一个平平无奇的男孩的代表,而他的几个好友也都性格分明,代表了生活中的几大类青年。
很多年前,在电视上就看过这部电影,但是断断续续不连贯,只是大概知道是几个高中处男想要找人结束处男生涯的喜剧,看了之后发现其实是部挺好玩的片子,不深刻也没什么深度,但是很真实,从我现在的角度,再去看那种十七八岁的感情,其实挺忧伤,因为自己离那样的纯真年代已经很遥远。
青春、喜剧,无疑含有对青春进行张扬和发酵的成分,美国的这一景象,被韩国、日本加以模拟和放大,而在中国,关于青春的电影和小说,几乎都可以用这样几个见不得人的词来概括:残酷青春、压抑、灰暗、逃跑、反抗和哭泣。差别之大,恐怕不是教育所能解释的了的。
最近脑子抽筋还是无聊得很,又去看了美国派的第一部,好像是第三遍了。 初二的时候还看不太懂,说我傻好呢还是装好呢,也许美国青少年的性开放意识比起我们来说的确超前了很多,尽管现在中国的青少年爹妈也很多,不过要想想那是1999年的片子。
《美国派》向我们展示的只是另一个国度、但同样疯狂浪漫的一段“纯青春式”喜剧。那样的生活或许太夸张,或许太让人艳羡,或许让太多人春心萌动,感谢甜蜜的《美国派》,让我们有理由对这屏幕哈哈大笑,为那些自己压抑已久的懵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