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尽十八春,携手未必枕边人,那时的我,必定以为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十四年究竟太过漫长了点,那时,还没有料到书中的人物会如此具体地出现在我眼前,只是电视剧中的林心如和谭耀文始终不是我心目中的曼祯和世钧。仅从个人形象而言,林心如甜美优越的气质看不出半点贫困艰辛生活留下的痕迹,曼祯不是大家闺秀,她的温婉内秀,坚强隐忍的气质是天真的林心如所欠缺的,谭耀文则忠厚有余,斯文大气不足。其实,我一直觉得张爱玲的作品不适合被改编,
她笔下平淡却容易在人心深处掀起波澜,但其中的凄冷和苍凉感诉诸于视觉效果来表达很难。 爱过了,错过了,待到重逢时,已经回不去了,想必曼祯说这话时心里是充满了无奈和不甘心吧,曾经以为惊天动地的故事说出来也不过短短数秒,梦里无数次的哭诉到了真正面对面的时候却是如此平静仿佛讲述别人的故事,原来竟是这样,原来都是陷害和误会,原来当初的彼此真是一心一意的……纵然一往情深又如何,敌得过命运的捉弄吗?对曼祯而言,爱只是压在箱底的那只红手套,而对世钧,爱就是夹在书页中的写了一半的信而已,此外还有什么呢?我想每一个认命的人一定有过太多的挣扎和无奈吧,于是最后缘分成了解释一切的软弱借口,未修改前的《十八春》里有个光明的尾巴,可是他和她,终究是没有缘分的了。
《半生緣》的成功還在於角色的選取。《傾城之戀》中讓繆騫人來演老上海的大家閨秀實屬勉強,周潤發滿口的文藝腔似乎也有些做作。但《半生緣》找來吳倩蓮演顧曼禎卻是再合適不過。其實電視劇版的《半生緣》也算不錯,只是林心如的甜美優越和飽受坎坷的曼禎實在相去甚遠,而吳倩蓮身上的那種平凡氣質則將其詮釋的恰到好處,舊時代勞動婦女堅強隱忍的氣質和試圖“掌握自己命運”而不得的淒涼內心都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梅豔芳飾演的舞女亦不遜色,葛優登徒子的形象在《霸王別姬》裡也早有見識,黎明雖然木訥,但那種男人的矜持倒十分吻合沈世鈞大家族長子的身份,也不算壞。再加上黃磊的徐志摩般的詩人氣質,可以說《半生緣》裡的每一個角色都塑造的非常成功。
而許鞍華本人對本片最滿意的地方還是它的結尾。當兩人在小酒館裡重逢之後,都明白不可能再回到從前,因而相對無言。觀眾本以為影片就要這樣結束了,畫面卻意外地又切回了從前,黑漆漆的樹林裡,微弱的手電筒光穿過薄霧,世鈞找到了曼禎遺失的那只紅手套,仿佛十八年的光陰真的可以重新來過。許鞍華對這種擾亂時空的實驗感到自豪,的確,就算這不是最好的結束,但觀眾肯定會滿意了。
顧曼禎和沈世鈞的故事就是這樣一個遺憾深重的錯落,像花開在彼岸,只能隔著回憶的河遠遠的看。也許都曾以為能夠與子偕老、一生一世的千里相隨,可到底還是錯手而過,留下了無盡的悔恨。是的,他沒有看到她寫的信,而她以為他不願意再相見,
隔著層窗戶紙一別多年,直到重逢時才發現原來彼此都一廂情願的錯了。也只能將錯就錯,彼此都早有了屬於自己的那份家庭的責任。況且正如曼禎所說的:“如果我跟世鈞真的結了婚,生幾個孩子,那一定不會是個故事了。”未修改前的小說還給這個故事留了一條看似光明的尾巴,而電影則是讓他們有緣無分的結束了。我覺得這樣更好,不這樣又如何?其實這個故事無需累述,不論是張愛玲的小說《十八春》還是許鞍華的電影《半生緣》,都有著無數的追隨者。許鞍華本人也正是張愛玲的追隨者之一,也許是同為才女的那一種心心相惜,她從不掩飾自己對張愛玲的喜愛。





